乡村幼儿园复兴乡村人口的个案研究
——基于X乡C幼儿园的田野考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3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23-30页 |
一、X乡村民的过去和现在 | 第30-42页 |
(一)孤独不安的村民 | 第31-35页 |
1.留守的儿童 | 第31-32页 |
2.不安的妇女 | 第32-33页 |
3.边缘化的老人 | 第33-35页 |
(二)快乐自信的村民 | 第35-42页 |
1.不再留守的儿童 | 第35-37页 |
2.积极向上的妇女 | 第37-39页 |
3.老有所乐的老人 | 第39-42页 |
二、X乡C幼儿园的兴起与发展 | 第42-61页 |
(一)高起点的办园 | 第42-44页 |
1.诞生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下 | 第42-43页 |
2.老将出马,步入正轨 | 第43-44页 |
(二)“教育即唤醒”的办园理念 | 第44-46页 |
(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 第46-49页 |
1.多是城里来的正式老师 | 第46-47页 |
2.村民也能来当老师 | 第47-48页 |
3.定期有教授指导 | 第48-49页 |
(四)回归乡土的生态教育 | 第49-55页 |
1.生态园是天然的教育场所 | 第49-50页 |
2.废旧物品的二次利用 | 第50-52页 |
3.复兴的民间传统游戏 | 第52-53页 |
4.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 第53-54页 |
5.免费开展特长班 | 第54-55页 |
(五)园中的“大学” | 第55-61页 |
1.幼儿园“管”大学 | 第56-57页 |
2.开放的教师队伍 | 第57页 |
3.丰富的课程设置 | 第57-59页 |
4.来自周边村落的学员 | 第59-61页 |
三、C幼儿园唤醒X乡村民的分析与思考 | 第61-70页 |
(一)教育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 第61-64页 |
1.重视家长教育,满足了家长的精神生活 | 第61-62页 |
2.发挥家长能力,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价值感 | 第62-63页 |
3.建构乡土课程,培育了乡土自信 | 第63-64页 |
(二)带头人起着引领性作用 | 第64-66页 |
1.榜样的力量:执着于追梦的老园长 | 第64-65页 |
2.村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S教授 | 第65-66页 |
(三)幼儿教师起着内源性作用 | 第66-68页 |
1.用心施教,吸引着村民 | 第66-67页 |
2.无私奉献,感动了村民 | 第67-68页 |
(四)多方力量起着保障性作用 | 第68-70页 |
1.政府给予着支持与认可 | 第68-69页 |
2.社会力量发挥着助推作用 | 第69-70页 |
四、关于C幼儿园的经验与启示 | 第70-75页 |
(一)立足乡土文化,建构园本课程 | 第70-71页 |
(二)加强家园合作,注重提升家长素质 | 第71-72页 |
1.提供多样化的家长参与方式 | 第71页 |
2.注重家长教育 | 第71-72页 |
(三)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幼儿教师 | 第72-73页 |
(四)增强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 | 第73-75页 |
1.促进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 第73-74页 |
2.引导媒体关注与报道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91页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