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核桃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对水体中孔雀石绿和4-氯苯酚的吸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染料废水的现状第11页
   ·孔雀石绿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氯酚类污染物的现状第12页
   ·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第12-15页
     ·物理法第13页
     ·化学处理法第13-14页
     ·物理化学处理法第14-15页
     ·生物处理法第15页
   ·吸附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5-17页
     ·影响吸附的因素第16页
     ·吸附平衡、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第16-17页
   ·活性炭吸附剂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活性炭简介第17-18页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研究第18-19页
     ·活性炭的再生方法研究第19-20页
   ·核桃壳的综合利用研究第20-21页
   ·吸附模型第21-23页
     ·等温线吸附模型第21-22页
     ·动力学模型第22页
     ·动态吸附模型第22-23页
   ·热力学常数第23-24页
     ·Gibbs自由能变、焓变和熵变第23页
     ·活化能第23-24页
   ·动态实验中吸附量的计算第24页
   ·误差分析第24-25页
第二章 选题依据、实验方法、研究内容第25-30页
   ·选题依据第25页
   ·原料、试剂和仪器第25-26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6-27页
     ·核桃壳基活性炭的制备第26-27页
     ·静态吸附实验第27页
     ·静态解析与再生实验第27页
     ·动态吸附实验第27页
     ·动态脱附与再生实验第27页
   ·测试方法第27-28页
   ·吸附剂的表征第28-30页
第三章 核桃壳基活性炭(NSAC)的制备与表征第30-41页
   ·引言第30页
   ·单因素法制备核桃壳基活性炭第30-33页
     ·微波功率影响第30页
     ·微波时间的影响第30-31页
     ·ZnCl_2浓度的影响第31页
     ·H_2SO_4的影响第31页
     ·浸渍时间的影响第31-32页
     ·剂料比的影响第32页
     ·重现性的影响第32-33页
     ·NSAC与其它吸附剂对亚甲基蓝(MB)吸附性能的比较第33页
   ·NSAC的表征第33-40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33-34页
     ·元素分析第34-35页
     ·X射线荧光分析第35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第35-36页
     ·差热分析第36-38页
     ·核桃壳及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测定第38页
     ·比表面积和SEM分析第38-39页
     ·核桃壳基活性炭(NSAC)等电点(pH_(PZC))的测定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核桃壳基活性炭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研究第41-62页
   ·引言第41页
   ·NSAC吸附MG的静态吸附实验第41-45页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第41-42页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第42页
     ·溶液pH的影响第42页
     ·共存离子的影响第42-43页
     ·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第43页
     ·时间和溶液浓度的影响第43-44页
     ·NSAC吸附MG后静态解析与再生实验研究第44-45页
   ·NSAC对MG的动态吸附研究第45-48页
     ·NSAC柱高对吸附MG的影响第46页
     ·流速对NSAC柱吸附MG的影响第46-47页
     ·MG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第47页
     ·盐度对吸附的影响第47页
     ·pH对NSAC吸附MG的影响第47-48页
     ·核桃壳原壳与NSAC柱对MG吸附的对比第48页
   ·NSAC对MG的吸附等温线分析和热力学研究第48-52页
     ·NSAC对MG的吸附等温线分析第48-51页
     ·NSAC对MG的吸附热力学分析第51-52页
   ·NSAC对MG吸附的表面动力学分析第52-57页
   ·NSAC对MG的动态吸附模型研究第57-61页
     ·Thomas模型的应用第57-58页
     ·Yan模型的动态拟合第58-59页
     ·BDST(The bed-service time)模型的应用第59-60页
     ·传质吸附模型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NSAC对4-氯苯酚p-CP)的吸附研究第62-83页
   ·引言第62页
   ·NSAC对p-CP的静态吸附实验第62-65页
     ·吸附剂用量对NSAC吸附p-CP的影响第62页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第62-63页
     ·溶液pH的影响第63页
     ·盐度对NSAC吸附p-CP的影响第63-64页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NSAC吸附p-CP的影响第64-65页
     ·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第65页
     ·NSAC吸附p-CP后静态解析与再生实验研究第65页
   ·NSAC对p-CP的动态吸附研究第65-70页
     ·NSAC柱高对吸附p-CP的影响第67页
     ·不同流速对NSAC柱吸附p-CP的影响第67页
     ·p-CP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第67-68页
     ·pH对吸附的影响第68页
     ·盐度对吸附的p-CP影响第68-69页
     ·NSAC和NS(核桃壳)对吸附p-CP的对比实验第69页
     ·NSAC吸附p-CP的解析与再生实验第69-70页
   ·NSAC对p-CP的吸附等温线分析和热力学研究第70-73页
     ·NSAC对p-CP的吸附等温线分析第70-73页
     ·NSAC对p-CP的吸附热力学分析第73页
   ·NSAC对p-CP吸附的表面动力学分析第73-78页
   ·NSAC对p-CP的动态吸附模型研究第78-82页
     ·Thomas模型的应用第78-79页
     ·Yan模型的动态拟合第79-80页
     ·BDST(The bed-service time)模型的应用第80-81页
     ·传质吸附模型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两党关系到两国关系--苏联与新中国建交原因分析
下一篇:太东—宋芳屯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