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 ·弱还原性煤 | 第14-15页 |
| ·煤的热解 | 第15-19页 |
| ·煤的热解过程 | 第15-16页 |
| ·煤的热解机理 | 第16-17页 |
| ·煤热解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 ·煤的加氢热解 | 第19-22页 |
| ·煤加氢热解机理 | 第20-21页 |
| ·煤加氢热解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煤热解常见的反应器与新出现的技术 | 第22-24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煤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4-30页 |
|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 第24-26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26-27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煤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7-30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选题依据 | 第30-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2-39页 |
| ·原料 | 第32-33页 |
|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 第33-35页 |
| ·TG-MS实验 | 第33页 |
| ·固定床热解实验 | 第33-34页 |
| ·亚临界和超临界萃取实验 | 第34-35页 |
| ·固体剩余物性质分析实验 | 第35页 |
| ·产品分离与计算方法 | 第35-39页 |
| ·气体产物 | 第35-36页 |
| ·液体产物 | 第36-37页 |
| ·固体产物 | 第37-39页 |
| 3 热重质谱联用装置上煤热解性质 | 第39-5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5页 |
| ·两种煤的TG-DTG分析 | 第39-40页 |
| ·两种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DTG比较 | 第40-41页 |
| ·两种煤的TG-MS分析 | 第41-45页 |
| ·两种煤显微组分富集物的TG-DTG分析 | 第45-48页 |
| ·神东煤显微组分富集物的TG-MS分析 | 第48-53页 |
| ·两种煤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4 固定床装置上煤热解和加氢热解 | 第57-67页 |
| ·实验部分 | 第5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 ·焦油产率 | 第57-58页 |
| ·热解气体 | 第58-63页 |
| ·半焦 | 第63-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亚临界与超临界装置上的煤热解性质 | 第67-82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80页 |
| ·以水为溶剂时的煤热解 | 第68-71页 |
| ·以甲苯为溶剂时煤热解规律 | 第71-75页 |
| ·以甲苯和四氢萘(9:1,V/V)混合物为溶剂时煤热解规律 | 第75-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6 亚临界和超临界萃取所得煤残渣的性质 | 第82-102页 |
| ·实验部分 | 第82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2-100页 |
| ·以水为溶剂时萃取残渣的性质分析 | 第82-95页 |
| ·以甲苯为溶剂时萃取残渣性质 | 第95-97页 |
| ·采用混合溶剂时萃取残渣性质 | 第97-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结论以及创新点 | 第102-105页 |
| 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 2 论文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