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石油焦的概况 | 第9-12页 |
| ·石油焦资源概况 | 第9-11页 |
| ·石油焦的分类 | 第11-12页 |
| ·石油焦中硫的存在方式及危害 | 第12-16页 |
| ·石油焦中硫的种类及其存在方式 | 第12-13页 |
| ·石油焦中硫的存在产生的危害 | 第13-16页 |
| ·石油焦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燃前脱硫 | 第16-19页 |
| ·燃烧中脱硫 | 第19-20页 |
| ·燃烧后脱硫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实验原料与主要设备仪器 | 第23-25页 |
| ·实验用主要原料 | 第23-24页 |
| ·实验用主要设备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案与内容 | 第25-26页 |
| ·高硫焦脱硫工艺流程 | 第25页 |
| ·实验内容 | 第25-26页 |
| ·分析测试 | 第26-31页 |
| ·石油焦中硫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 ·高硫焦真密度的测定 | 第27页 |
| ·电阻率的测定 | 第27-28页 |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8-29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页 |
| ·热重-差热分析 | 第29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高硫焦湿化学法脱硫研究 | 第31-48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不同溶剂对高硫焦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1-34页 |
| ·有机溶剂对高硫焦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无机溶剂对高硫焦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2-33页 |
| ·各种溶剂加催化剂对高硫焦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3-34页 |
| ·静态条件下新型脱硫剂脱硫效果研究 | 第34-36页 |
| ·新型脱硫剂静态条件下的脱硫实验 | 第34-35页 |
| ·新型脱硫剂加催化剂静态条件下的脱硫实验 | 第35-36页 |
| ·动态条件下新型脱硫剂脱硫效果研究 | 第36-45页 |
| ·静态与动态条件下的实验比较 | 第37页 |
| ·粒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脱硫试剂浓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液固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催化剂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 ·新型脱硫剂对煅后焦脱硫效果影响研究 | 第45-47页 |
| ·煅烧温度对高硫焦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新型脱硫剂对煅后焦脱硫的效果实验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新型脱硫剂脱硫的动力学分析研究 | 第48-59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新型脱硫剂与高硫焦反应的动力学分析研究 | 第48-56页 |
| ·搅拌与否对高硫焦与新型脱硫试剂反应的影响 | 第50页 |
| ·高硫焦脱硫反应中新型脱硫试剂浓度的分析 | 第50-52页 |
| ·高硫焦脱硫反应中新型脱硫试剂与高硫焦液固比的分析 | 第52-53页 |
| ·高硫焦脱硫反应中高硫焦粒度的分析 | 第53-55页 |
| ·高硫焦脱硫反应中温度的分析 | 第55-56页 |
| ·高硫焦与新型脱硫试剂反应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高硫焦脱硫前后及煅烧前后的性能检测分析 | 第59-75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真密度的测定 | 第59页 |
| ·电阻率的测定 | 第59-60页 |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0-63页 |
| ·高硫焦脱硫前后的SEM分析 | 第60-62页 |
| ·高硫焦煅烧前后的SEM分析 | 第62-63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3-66页 |
| ·热重-差热分析 | 第6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73页 |
| ·高硫焦脱硫前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页 |
| ·高硫焦脱硫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69页 |
| ·高硫焦煅烧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9-72页 |
| ·高硫焦经脱硫后再煅烧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2-73页 |
| ·本章小节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