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8页 |
·高度近视的危害 | 第13页 |
·屈光手术的分类 | 第13-16页 |
·角膜屈光手术 | 第14-15页 |
·晶状体屈光手术 | 第15-16页 |
·巩膜屈光手术 | 第16页 |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的特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分析 | 第18-32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临床资料 | 第18页 |
·术前检查 | 第18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19页 |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 第19页 |
·手术步骤 | 第19页 |
·观察项目 | 第19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结果 | 第20-22页 |
·术后远视力 | 第20页 |
·术后近视力 | 第20-21页 |
·术后屈光状态 | 第21-22页 |
·其它结果及并发症 | 第22页 |
·讨论 | 第22-30页 |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发展简史 | 第22-23页 |
·几种虹膜夹型人工晶体设计特点和应用效果 | 第23-25页 |
·普通 Artisin和VerisysePIOL | 第23-24页 |
·Toric PIOL-Artisin/Verisyse Toric PIOL | 第24-25页 |
·术后并发症 | 第25-27页 |
·角膜内皮损伤 | 第25-26页 |
·眩光 | 第26页 |
·瞳孔变形 | 第26页 |
·瞳孔阻滞性青光眼 | 第26页 |
·白内障 | 第26页 |
·PIOL偏中心和脱位 | 第26页 |
·虹膜压迹和色素弥散 | 第26-27页 |
·与其它屈光手术效果比较 | 第27-28页 |
·与Lasik比较 | 第27页 |
·与前房支撑型PAC-IOL比较 | 第27页 |
·与后房型PPC-IOL比较 | 第27-28页 |
·与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 IOL植入比较 | 第28页 |
·屈光分析结果讨论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立体视功能的变化 | 第32-39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双眼视觉 | 第32页 |
·屈光参差 | 第32-33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33-34页 |
·临床资料 | 第33页 |
·检查方法 | 第33-34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4页 |
·结果 | 第34-35页 |
·视力的变化 | 第34页 |
·屈光的变化 | 第34页 |
·立体视的变化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8页 |
·立体视的定义 | 第35-36页 |
·影响立体视的因素 | 第36-37页 |
·年龄 | 第36页 |
·视力 | 第36页 |
·不等像 | 第36-37页 |
·视野 | 第37页 |
·调节与集合理论分析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 第39-48页 |
·引言 | 第39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47页 |
·CS的定义 | 第43-44页 |
·CS的机制 | 第44页 |
·CS曲线 | 第44-45页 |
·CS在屈光不正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虹膜夹型IOL植入术后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应用三维眼前段分析仪的术后研究 | 第48-55页 |
·引言 | 第48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48-50页 |
·一般资料 | 第48页 |
·检查仪器 | 第48页 |
·测量方法 | 第48-50页 |
·统计方法 | 第50页 |
·结果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5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