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3-21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4页 |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地层岩性 | 第14-15页 |
·地质构造 | 第15-18页 |
·断层 | 第15-17页 |
·节理 | 第17-18页 |
·地应力条件 | 第18-20页 |
·坝区应力场演变分析 | 第18页 |
·地应力场特征 | 第18-2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地下水赋存条件 | 第20页 |
·岩体透水性 | 第20页 |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0页 |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 第20-21页 |
3 左岸岩体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 第21-29页 |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 第21页 |
·岩体结构面特征统计分析 | 第21-27页 |
·Ⅰ类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 第21-23页 |
·Ⅱ类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 第23页 |
·Ⅲ类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 第23-27页 |
·结构面力学特性试验及力学参数取值研究 | 第27-29页 |
·结构面强度理论 | 第27页 |
·结构面物理力学特性现场试验 | 第27-28页 |
·结构面抗剪强度的现场大剪试验 | 第28-29页 |
4 左岸地下洞室区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 第29-52页 |
·岩体质量分级方案 | 第30-32页 |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 第30-31页 |
·水利水电围岩工程地质分类(GB50287-99) | 第31页 |
·岩体地质力学RMR分类 | 第31页 |
·岩体质量指标Q分类 | 第31-32页 |
·岩体质量分级基本指标 | 第32-34页 |
·岩石强度 | 第32-33页 |
·岩体结构特征 | 第33页 |
·岩体纵波速特征 | 第33-34页 |
·不同系统的岩体质量分级 | 第34-35页 |
·岩体质量综合分级 | 第35-44页 |
·左岸工程区宏观岩体质量分级 | 第36页 |
·左岸地下洞室区围岩岩体质量分级 | 第36-43页 |
·几种岩体质量分级标准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 第44-50页 |
·岩体变形参数的选取 | 第44-47页 |
·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选取 | 第47-50页 |
·左岸地下洞室岩体综合分类 | 第50-52页 |
5 左岸地下洞室区围岩稳定性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52-7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计算范围 | 第52页 |
·介质条件 | 第52-53页 |
·边界条件 | 第53页 |
·模型离散及计算方案 | 第53-54页 |
·左岸地下洞室区初始应力场特征 | 第54-56页 |
·左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6-70页 |
·左岸地下洞室群全断面开挖后围岩应力场特征 | 第56-64页 |
·左岸地下洞室群全断面开挖后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第64-68页 |
·围岩塑性破坏区分析 | 第68-70页 |
6 岩体质量对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70-76页 |
·模拟方案与目的 | 第70页 |
·二次应力场的差异 | 第70-73页 |
·变形场的差异 | 第73-74页 |
·塑性破坏区的差异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7 主要结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