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复合式沥青路面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复合式沥青路面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防止复合式沥青路面产生反射裂缝的主要措施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荷载应力分析 | 第16-34页 |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分析 | 第16-1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确定 | 第17-21页 |
·基本假设 | 第18页 |
·计算参数 | 第18-19页 |
·荷载类型 | 第19-20页 |
·单元与网格的划分 | 第20-21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荷载应力分析 | 第21-32页 |
·层间接触的结构层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21-22页 |
·不同夹层对结构荷载应力的影响 | 第22页 |
·沥青面层厚度、模量对荷载应力的影响 | 第22-27页 |
·应力吸收层厚度、模量对荷载应力的影响 | 第27-32页 |
·交通荷载作用下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优选 | 第32-33页 |
·沥青面层厚度、模量优选 | 第32-33页 |
·应力吸收层厚度、模量优选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应力分析 | 第34-49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 | 第34-37页 |
·热传导方程 | 第34-35页 |
·层间接触边界条件 | 第35页 |
·路表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 | 第36-3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 第37-38页 |
·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设计参数 | 第38页 |
·单元与网格划分 | 第38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 第38-45页 |
·不同夹层对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沥青层厚度、模量对沥青层温度应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应力吸收层厚度、模量对沥青层温度应力的影响 | 第42-45页 |
·温度作用下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优选 | 第45-46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 第46-49页 |
·应力吸收层厚度、模量 | 第46-47页 |
·沥青面层厚度、模量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隧道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49-82页 |
·试验方案及原材料技术性质 | 第49-52页 |
·试验方案 | 第49页 |
·原材料技术性质 | 第49-52页 |
·级配和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52-66页 |
·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 | 第52-58页 |
·下面层配合比设计 | 第58-64页 |
·上面层SMA-13配合比设计 | 第64-66页 |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66-79页 |
·高温稳定性 | 第66-69页 |
·低温抗裂性 | 第69-72页 |
·水稳性 | 第72-75页 |
·疲劳性能 | 第75-78页 |
·路用性能小结 | 第78-79页 |
·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性能研究 | 第82-102页 |
·概述 | 第82页 |
·层间粘结力研究 | 第82-93页 |
·试验材料及配合比 | 第82-83页 |
·试件制备 | 第83-85页 |
·扭剪试验 | 第85-89页 |
·拉拔试验 | 第89-92页 |
·层间粘结性能评价 | 第92-93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沥青结构层车辙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93-100页 |
·全厚度车辙试验 | 第93-96页 |
·汉堡车辙试验 | 第96-100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优化方案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试验路修筑与施工质量控制 | 第102-117页 |
·试验路工程概况 | 第102页 |
·目标配合比设计 | 第102-108页 |
·原材料 | 第102-104页 |
·配合比设计 | 第104-108页 |
·生产配合比设计 | 第108-112页 |
·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 第112-116页 |
·前期工作 | 第112页 |
·应力吸收层施工工艺 | 第112-114页 |
·下面层施工工艺 | 第114页 |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路用性能检验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进一步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