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符号说明 | 第16-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3页 |
| ·引言 | 第19-20页 |
| ·真核N-连接糖基化途径 | 第20-23页 |
| ·内质网中的N-连接糖基化过程 | 第20-22页 |
| ·高尔基体中N-糖链的进一步加工与修饰 | 第22-23页 |
| ·真核N-连接糖基化的特征 | 第23页 |
| ·C.jejuni中的N-连接糖基化系统 | 第23-30页 |
| ·原核生物中的蛋白糖基化修饰 | 第23页 |
| ·C.jejuni同时具有N-连接与O-连接糖基化系统 | 第23-24页 |
| ·C.jejuni中N-连接糖基化-pgl途径的发现 | 第24-25页 |
| ·C.jejuni中的pgl途径 | 第25-27页 |
| ·细菌OST-PglB | 第27-30页 |
| ·E.coli O-PS | 第30-37页 |
| ·细菌表面多糖 | 第30页 |
| ·E.coli LPS | 第30-32页 |
| ·E.coli O-PS的结构 | 第32-33页 |
| ·E.coli O-PS的合成 | 第33-35页 |
| ·E.coli O86:B7与H2中的O-PS | 第35-37页 |
| ·糖-蛋白缀合物疫苗 | 第37-43页 |
| ·TI与TD抗原 | 第37-38页 |
| ·多糖疫苗 | 第38-39页 |
| ·糖-蛋白缀合物疫苗 | 第39-40页 |
| ·糖-蛋白缀合物疫苗的化学合成 | 第40-43页 |
| 第二章 E.coli N-连接糖基化系统的建立 | 第43-67页 |
| ·引言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9页 |
| ·基因组、菌株、质粒及小鼠 | 第44页 |
| ·酶、试剂及耗材 | 第44-46页 |
| ·培养基与缓冲液 | 第46-47页 |
| ·引物 | 第47-48页 |
|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 ·实验流程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 ·抗AcrA多抗的制备 | 第50-53页 |
| ·E.coli N-连接糖基化系统的建立 | 第53-5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 ·抗AcrA多抗的制备 | 第56-58页 |
| ·E.coli N-连接糖基化系统的建立 | 第58-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本章创新性 | 第66-67页 |
| 第三章 重塑E.coli N-连接糖基化系统中O-PS的长度 | 第67-83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实验材料 | 第68-71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68-69页 |
| ·酶、试剂及耗材 | 第69页 |
| ·培养基与缓冲液 | 第69页 |
| ·引物 | 第69页 |
| ·主要仪器 | 第69-71页 |
| ·实验流程 | 第71-72页 |
|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 ·敲除WZZB7基因获得重组子B72 | 第72页 |
| ·wzz_(H2)与wzz_(B7)的克隆 | 第72-73页 |
| ·PglB、AcrA、Wzz_(H2)及Wzz_(B7)在B72中的表达 | 第73-74页 |
| ·Western blot分析AcrA糖基化 | 第74-7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5-79页 |
| ·敲除wz_(B7)基因获得重组子B72 | 第75页 |
| ·wzz_(H2)与wzz_(B7)的克隆 | 第75-76页 |
| ·PglB、AcrA、Wzz_(H2)及Wzz_(B7)在B72中的表达 | 第76-77页 |
| ·Western blot分析AcrA糖基化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本章创新性 | 第81-83页 |
| 第四章 一步生物法生产糖-蛋白缀合物疫苗的初步探索 | 第83-101页 |
| ·引言 | 第83-84页 |
| ·实验材料 | 第84-89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84页 |
| ·酶、试剂及耗材 | 第84页 |
| ·培养基与缓冲液 | 第84-87页 |
| ·引物 | 第87页 |
| ·主要仪器 | 第87-89页 |
| ·实验流程 | 第89-90页 |
|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 ·TTc与CRM197的表达与纯化 | 第90-91页 |
| ·一步法生产糖-蛋白缀合物疫苗 | 第91-9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7页 |
| ·TTc与CRM197的表达与纯化 | 第92-93页 |
| ·一步法生产糖-蛋白缀合物疫苗 | 第93-97页 |
| ·小结 | 第97-99页 |
| ·本章创新性 | 第99-101页 |
| 第五章 PglB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101-111页 |
| ·引言 | 第101-102页 |
| ·实验材料 | 第102-104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102-103页 |
| ·酶、试剂及耗材 | 第103页 |
| ·培养基与缓冲液 | 第103页 |
| ·引物 | 第103页 |
| ·主要仪器 | 第103-104页 |
| ·实验流程 | 第104-10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 ·tPglBs的克隆 | 第105页 |
| ·tPglBs与AcrA的共表达 | 第105页 |
| ·Western blot分析tPglBs活性 | 第105-10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 ·tPglBs的克隆 | 第106页 |
| ·Western blot分析tPglBs活性 | 第106-108页 |
| ·小结 | 第108-109页 |
| ·本章创新性 | 第109-111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1-115页 |
| 附录和附表 | 第115-123页 |
| Ⅰ RED重组技术基因敲除原理 | 第116页 |
| Ⅱ 克隆ttc、crm197及其突变体所需引物、模板、载体及重组质粒命名 | 第116-117页 |
| Ⅲ 利用NetNGlyc 1.0 Server对TTc、CRM197进行N-糖基化位点预测 | 第117-118页 |
| Ⅳ 向TTc与CRM197引入的氨基酸及对应碱基序列 | 第118页 |
| Ⅴ Crossover PCR技术原理 | 第118-119页 |
| Ⅵ ttc、crm197突变体向载体pBAD24中的构建 | 第119页 |
| Ⅶ TTc、CRM197突变体的蛋白序列 | 第119-121页 |
| Ⅷ tPglBs向pBAD24中的构建示意图 | 第121-122页 |
| Ⅸ PglB TMHMM模型中穿膜α-螺旋对应的氨基酸位置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5-137页 |
| 外文论文 | 第137-14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