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13页 |
·本文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13-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工程造价的确定 | 第16-18页 |
·工程造价的含义与构成 | 第16-17页 |
·工程造价的特征 | 第17-18页 |
·工程造价的管理 | 第18-19页 |
·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 | 第19-24页 |
·全过程造价管理阶段的划分和目标设定 | 第19-21页 |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构成 | 第21-24页 |
第3章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 | 第24-33页 |
·英国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24-25页 |
·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主体及其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25页 |
·美国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25-27页 |
·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主体及其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26-27页 |
·日本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27-29页 |
·积算士和工程造价的确定 | 第27-28页 |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28-29页 |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现状 | 第29-31页 |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 | 第29-30页 |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构建高速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对策分析 | 第33-46页 |
·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 第33-35页 |
·投资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确定方法 | 第33-34页 |
·投资决策阶段投资的估算模型 | 第34-35页 |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第35-40页 |
·应用限额设计控制造价 | 第36-37页 |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设计 | 第37-38页 |
·实行设计招标和设计监理制度 | 第38-39页 |
·采用设计标准与标准设计 | 第39-40页 |
·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 | 第40-42页 |
·招投标阶段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任务 | 第40-41页 |
·采用工程量清单模式 | 第41-42页 |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 第42-44页 |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及管理 | 第42页 |
·实行投资动态管理 | 第42-43页 |
·加强工程变更与索赔监管 | 第43-44页 |
·实行全方位合同管理 | 第44页 |
·加强工程建设监理 | 第44页 |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 | 第44-46页 |
第5章 长潭西线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应用分析 | 第46-81页 |
·长潭西线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第46-53页 |
·工程的建设背景与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工程的建设标准 | 第47页 |
·工程的建设规模 | 第47-51页 |
·长潭西线工程造价管理的组织体系的确立 | 第51-53页 |
·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估算 | 第53-56页 |
·工程主要风险及其对策分析 | 第53-55页 |
·以模糊类比法计算结果估算工程投资造价 | 第55-56页 |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举措 | 第56-63页 |
·严格执行限额设计 | 第57-58页 |
·所有设计方案必须运用价值工程作技术经济分析 | 第58-60页 |
·采用多阶段、多层次的设计审核模式 | 第60-61页 |
·注重技术施工试验研究 | 第61-63页 |
·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举措 | 第63-69页 |
·合理划分标段 | 第65-66页 |
·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 | 第66-67页 |
·选用合理低价评标定标法 | 第67-69页 |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举措 | 第69-76页 |
·严格执行进度付款原则 | 第70-71页 |
·优化融资手段以降低利息支出 | 第71-72页 |
·严格审批工程变更和加强预备费的管理 | 第72-74页 |
·定期进行挣值分析,实行多阶控制 | 第74-76页 |
·竣工结算审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第76-81页 |
·竣工结算审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第77-78页 |
·竣工结算审计绩效的纵向比较 | 第78-79页 |
·竣工结算审计绩效的横向比较 | 第79-81页 |
结束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