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关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思考 | 第13-15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5-17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 | 第15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在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当前我国抗震加固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基于性能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19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RC 框架结构的震损破坏分析和性能目标量化 | 第22-32页 |
·引言 | 第22页 |
·汶川地震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调查及分析 | 第22-28页 |
·结构性损害 | 第22-26页 |
·非结构性损害 | 第26-28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屈服机制 | 第28-29页 |
·柱铰破坏机制 | 第29页 |
·梁铰破坏机制 | 第29页 |
·RC 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目标性能 | 第29-30页 |
·RC 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29页 |
·RC 框架结构的目标性能 | 第29-30页 |
·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量化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Pushover 的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2-48页 |
·引言 | 第32页 |
·Pushover 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32-33页 |
·能力谱法 | 第32页 |
·位移影响系数法 | 第32页 |
·适应谱的Pushover 法 | 第32-33页 |
·Pushover 方法的基本工作 | 第33-34页 |
·Pushover 方法的基本假设 | 第34页 |
·能力谱法Pushover 分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 第34-41页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 第34-36页 |
·塑性铰恢复力模型 | 第36-37页 |
·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37-39页 |
·程序中反应谱与中国规范反应谱的转换 | 第39-40页 |
·性能点的确定 | 第40页 |
·结果分析和性能评价 | 第40-41页 |
·Sap2000 中Pushover 分析的步骤 | 第41-42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优点 | 第42-43页 |
·平面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43-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性能的RC 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研究 | 第48-72页 |
·引言 | 第48页 |
·基于Sap2000 的RC 框架结构Pushover 分析 | 第48-59页 |
·工程概况 | 第48-49页 |
·Sap2000 中进行建模 | 第49-51页 |
·RC 框架结构模态分析 | 第51-52页 |
·RC 框架结构Pushover 分析 | 第52-57页 |
·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57-59页 |
·RC 框架结构屈服过程 | 第59-61页 |
·加固方案的提出 | 第61-62页 |
·抗震加固方案的基本要求 | 第61-62页 |
·加固方案的提出 | 第62页 |
·各加固方案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62-68页 |
·各加固方案model 分析 | 第62-64页 |
·各加固方案Pushover 分析 | 第64-68页 |
·确定建筑的抗震性能目标 | 第68-69页 |
·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案 | 第69-70页 |
·五种加固方案对比 | 第69-70页 |
·确定加固方案 | 第70页 |
·抗震加固的构造连接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有 | 第7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有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