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言 | 第10-16页 |
第1章 卢纶生平及思想 | 第16-41页 |
·卢纶生平 | 第16-30页 |
·关于生年 | 第18-19页 |
·仕历考述 | 第19-26页 |
·初官阌乡尉 | 第19页 |
·继官陕府户曹参军 | 第19-20页 |
·官密县令 | 第20页 |
·官昭应令 | 第20页 |
·官监察御史 | 第20-21页 |
·为推官 | 第21-22页 |
·入浑瑊幕 | 第22-23页 |
·入京为户部郎中 | 第23-25页 |
·身后赠兵部尚书、太子宾客,谥"恭" | 第25-26页 |
·卢纶家世 | 第26-30页 |
·卢纶思想 | 第30-41页 |
·坚奉儒家的出处之道和仁政思想 | 第31页 |
·对佛家思想的接受情况 | 第31-36页 |
·对道家思想的接受情况 | 第36-41页 |
第2章 卢纶交游考述 | 第41-62页 |
·卢纶与大历诸子 | 第41-54页 |
·"大历十才子"成员探究 | 第41-48页 |
·视点一:驰名都下 | 第43-45页 |
·视点二:出入贵游之门 | 第45-47页 |
·视点三:文咏唱和 | 第47-48页 |
·卢纶与大历诸子的交游情况 | 第48-51页 |
·卢纶与吉中孚 | 第51-54页 |
·卢纶与畅当 | 第54-59页 |
·卢纶与元载、王缙 | 第59-62页 |
第3章 卢诗的题材与内容 | 第62-90页 |
·题材取类广泛 | 第62-68页 |
·卢纶的边塞诗 | 第68-73页 |
·卢纶边塞诗的主题 | 第68-70页 |
·《和张仆射塞下曲》描写对象探析 | 第70-73页 |
·展现下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 第73-82页 |
·状态一:依附权贵,埋没自我 | 第73-76页 |
·状态二:仕进乏门,被迫从军 | 第76-80页 |
·状态三:无可奈何,进退维艰 | 第80-82页 |
·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 第82-90页 |
·记录乱世景象 | 第83-85页 |
·揭露批判现实 | 第85-87页 |
·关怀民生疾苦 | 第87-90页 |
第4章 卢诗的风格及成就 | 第90-135页 |
·卢诗的艺术风格 | 第90-95页 |
·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刻画 | 第95-98页 |
·巨细兼擅的景物描写 | 第98-106页 |
·工致细腻之景 | 第98-103页 |
·壮阔开朗之景 | 第103-106页 |
·"流水对"的熟练运用 | 第106-118页 |
·"流水对"的得名 | 第107-109页 |
·卢诗"流水对"的运用 | 第109-117页 |
·"流水对"盛行于大历的原因 | 第117-118页 |
·不入常格的五律首句用韵方式 | 第118-122页 |
·"次韵倡和始于卢纶、李端"是非考 | 第122-127页 |
·卢诗的上承与下启 | 第127-135页 |
·上承盛唐风气 | 第127-131页 |
·下启元和诗风 | 第131-135页 |
第5章 诗集版本源流 | 第135-149页 |
·唐代结集及选本情况 | 第136-139页 |
·史书对卢纶诗文结集情况的记载 | 第136-137页 |
·唐人选本对卢纶诗的载录情况 | 第137-139页 |
·宋元主要著录及选本情况 | 第139-140页 |
·明刘成德刻本《唐卢纶诗集》三卷 | 第140-143页 |
·明铜活字本《卢纶集》六卷 | 第143页 |
·十卷本卢纶诗集 | 第143-146页 |
·明蒋孝刻本《唐卢户部诗集》 | 第143-145页 |
·明刻本《唐卢户部诗集》 | 第145页 |
·清席刻本《卢户部诗集》 | 第145-146页 |
·《全唐诗·卢纶集》五卷 | 第146-147页 |
·小结 | 第147-149页 |
结语 | 第149-151页 |
附录一:重出诗考辨 | 第151-161页 |
附录二:大历诗坛领军人——河北诗人司空曙、李端、崔峒、李嘉祐考述 | 第161-1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0-177页 |
后记 | 第177-178页 |
研究成果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