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长春新碱传递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8-33页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18页 |
二.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18-30页 |
(一) 硫酸长春新碱传递体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22页 |
1、消解液及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19页 |
2、HPLC方法的建立 | 第19-21页 |
3、载VCR传递体包封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二) 硫酸长春新碱传递体制备工艺研究 | 第22-27页 |
1、VCR-T的制备 | 第22页 |
2、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22-25页 |
3、优化条件下制备的VCR—T的药剂学主要性质考察 | 第25-27页 |
(三) 用于制备传递体的表面活性剂筛选及其制备工艺研究 | 第27-30页 |
1、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27页 |
2、不同表面活性剂制备VCR-T的工艺筛选及主要药剂学性质考察 | 第27-30页 |
三.结论 | 第30-31页 |
四.讨论 | 第31-33页 |
1、关于制备工艺研究 | 第31页 |
2、关于正交试验 | 第31页 |
3、关于包封率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长春新碱壳聚糖纳米粒(VCR-CS-NPs)制备工艺研究 | 第33-41页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33-34页 |
二.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34-39页 |
(一) CS-NPs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34-36页 |
1、共价交联法 | 第34页 |
2、离子胶凝法 | 第34-36页 |
(二) VCR-CS-NPs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6-38页 |
1、包封率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单因素筛选VCR-CS-NPs的最佳制备工艺 | 第36-38页 |
(三) VCR-CS-NPs制剂学性质研究 | 第38-39页 |
1、形态观察 | 第38页 |
2、粒径分布 | 第38-39页 |
3、包封率测定 | 第39页 |
三.结论 | 第39页 |
四.讨论 | 第39-41页 |
1、关于粒径和包封率 | 第39-41页 |
第三部分 长春新碱最佳透皮给药系统筛选及透皮机理研究 | 第41-53页 |
一.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41页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1-51页 |
(一) VCR-T和VCR-CS-NPs对皮肤的刺激性研究 | 第41-43页 |
1、给药方法及评价 | 第41-42页 |
2、组织学观察 | 第42-43页 |
(二) VCR最佳透皮给药系统的筛选及其透皮机理研究 | 第43-50页 |
1、体外透皮实验 | 第43-45页 |
2、体外透皮规律研究 | 第45-48页 |
3、表面活性剂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 第48-50页 |
(三) VCR-T/Brij78的稳定性初步考察 | 第50-51页 |
三.结论 | 第51页 |
四.讨论 | 第51-53页 |
1、关于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51页 |
2、关于透皮曲线方程拟合优度的判断 | 第51-52页 |
3、关于表面活性剂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 第52-53页 |
第四部分 VCR-T/Brij78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药代动力学及靶向性研究 | 第53-82页 |
一.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53页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53-78页 |
(一) 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测定方法 | 第53-63页 |
1、HPLC方法的建立 | 第53-59页 |
2、标准曲线制备 | 第59-60页 |
3、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60-61页 |
4、萃取回收率试验 | 第61页 |
5、精密度试验 | 第61-63页 |
(二) VCR-Soln、VCR-T/Brij78两种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经时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63-73页 |
1、试验安排及结果 | 第63-70页 |
2、单点浓度的横向比较 | 第70-73页 |
(三) VCR-Soln、VCR-T/Brij78两种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第73-77页 |
(四) VCR-T/Brij78两种给药途径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评价 | 第77-78页 |
三.结论 | 第78-79页 |
四.讨论 | 第79-82页 |
1、关于VCR的药动学研究 | 第79页 |
2、关于VCR-Soln的体内过程 | 第79-80页 |
3、关于VCR-T/Brij78(i.v.)的体内过程 | 第80页 |
4、关于VCR-T/Brij78(ext.)的体内过程 | 第80-81页 |
5、关于VCR-T/Brij78透皮的靶向性 | 第81-82页 |
第五部分 VCR-T/Brij78的药效学研究 | 第82-95页 |
一.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82页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82-93页 |
(一) Raji细胞的复苏与体外培养扩增 | 第82-83页 |
(二) VCR-T/Brij78的抑瘤实验 | 第83-93页 |
1、相对肿瘤增殖率 | 第83-89页 |
2、抑瘤率的比较 | 第89-90页 |
3、组织学观察 | 第90-93页 |
三.结论 | 第93页 |
四.讨论 | 第93-95页 |
1、关于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93页 |
2、关于给药剂量的设置 | 第93-94页 |
3、关于疗效及其评价指标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综述 | 第100-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