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西藏法制概况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法制概况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治藏法律制定的概况 | 第15-17页 |
一、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治藏法律 | 第15-16页 |
二、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治藏法律 | 第16页 |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治藏法律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强化国家对西藏的主权的民国宪政 | 第17-78页 |
第一节 以宪法确立民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 | 第17-20页 |
一、 以根本大法确立西藏的法律地位 | 第17-19页 |
二、 《西藏全体僧俗大众今后取舍条例》的制定及其性质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以政权组织法确立西藏的参政议政权 | 第20-36页 |
一、 参加国会,制定《参议院法》 | 第20-21页 |
二、 参加约法会议,制定《中华民国约法》 | 第21-23页 |
三、 参加善后会议,制颁《中华民国宪法案》 | 第23-24页 |
四、 参加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 | 第24-25页 |
五、 参加国民参政会,制定治藏的单行法律 | 第25-28页 |
六、 参加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 第28-36页 |
第三节 中央治藏机构和西藏地方驻内地办事机构管理的法制化 | 第36-43页 |
一、 中央治藏机构管理的法制化 | 第36-39页 |
二、 中央派驻西藏地方机构管理的法制化 | 第39-41页 |
三、 西藏地方驻内地派出机构管理的法制化 | 第41-43页 |
第四节 拒签不平等条约 | 第43-54页 |
一、 民国时期的反帝和对待不平等条约的政策 | 第44-46页 |
二、 抵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维护主权的统一 | 第46-54页 |
第五节 反对西藏分裂的规约和规章 | 第54-78页 |
一、 《停战合同十三款》与续议藏约 | 第54-57页 |
二、 《解决中藏问题条件》的提出 | 第57-60页 |
三、 康藏纠纷善后办法的签订 | 第60-64页 |
四、 争取班禅回藏与制定《班禅行辕办法》 | 第64-68页 |
五、 达赖圆寂后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所作的努力 | 第68-78页 |
第三章 民国治藏宗教管理法规 | 第78-89页 |
第一节 清代宗教管理法规的援引 | 第78-79页 |
第二节 民国宗教管理法规的具体内容 | 第79-89页 |
一、 寺庙管理制度 | 第80-81页 |
二、 喇嘛管理制度 | 第81-88页 |
三、 喇嘛印信管理制度 | 第88-89页 |
第四章 民国治藏行政管理法规 | 第89-95页 |
第一节 西藏王公待遇的规定 | 第89-90页 |
第二节 西藏人员进京展觐管理制度 | 第90-91页 |
第三节 西藏人员的奖叙任用制度 | 第91-93页 |
第四节 蒙藏失业人员救济法律制度 | 第93-95页 |
第五章 民国治藏教育管理法规 | 第95-104页 |
第一节 民国教育立法与民国初期西藏学校教育概况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教育管理法律制度 | 第96-104页 |
一、 国民政府西藏教育总体规划 | 第96-99页 |
二、 西藏党治人才的教育制度 | 第99页 |
三、 西藏政治人才的教育制度 | 第99-100页 |
四、 寺庙教育制度 | 第100页 |
五、 捐资兴学褒奖制度 | 第100-101页 |
六、 教育补助制度 | 第101-102页 |
七、 西藏学生保送制度 | 第102页 |
八、 西藏学生待遇制度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法律制度 | 第104-116页 |
第一节 清朝法律在民国西藏的持续效力 | 第104-107页 |
一、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在民国的持续效力 | 第105-106页 |
二、 《水牛年决定》和《铁虎清册》的持续效力 | 第106页 |
三、 《钦定理藩院则例》的持续效力 | 第106页 |
四、 《新治藏政策大纲十九条》的持续效力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西藏地方法律的持续效力 | 第107-109页 |
第三节 西藏地方法律的其他形式 | 第109-113页 |
一、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封文、训令 | 第109-110页 |
二、 摄政文告 | 第110-111页 |
三、 噶厦令 | 第111-112页 |
四、 地方官员令 | 第112页 |
五、 寺庙寺规 | 第112-113页 |
第四节 从热振案件看西藏地方的司法制度 | 第113-116页 |
一、 监狱设置 | 第113-114页 |
二、 刑事处罚 | 第114页 |
三、 财产处罚 | 第114-115页 |
四、 行政处罚 | 第115页 |
五、 宗教处罚 | 第115页 |
六、 涉外案件的处理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6-124页 |
一、 民国西藏法制的特点 | 第116-121页 |
二、 民国西藏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 第121-124页 |
参考书目 | 第124-126页 |
后记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