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导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2 区域性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 | 第15-25页 |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区域性税收协调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国际依存理论 | 第16-17页 |
·区域性税收协调的机制 | 第17-19页 |
·区域性税收协调的效应 | 第19-22页 |
·区域性税收协调的必要性 | 第22页 |
·区域性税收协调的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3 税收协调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25-34页 |
·欧盟税收协调概况 | 第25-30页 |
·商品税的协调 | 第25-28页 |
·所得税的协调 | 第28-30页 |
·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概况 | 第30-31页 |
·关税的协调 | 第30页 |
·非关税的协调 | 第30-31页 |
·启示与借鉴 | 第31-34页 |
·完善的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协调原则 | 第32页 |
·税收协调的步骤 | 第32-33页 |
·完善的补偿机制 | 第33页 |
·坚定的执行力 | 第33-34页 |
4 中国与东盟各国税制的差异和共性比较 | 第34-42页 |
·共性分析 | 第34-36页 |
·税权高度集中在中央 | 第34页 |
·宏观税负差别较小 | 第34-35页 |
·税种设置差别不大 | 第35页 |
·税收结构相似 | 第35-36页 |
·商品税差异性分析 | 第36-39页 |
·增值税 | 第36-38页 |
·消费税 | 第38-39页 |
·所得税差异性分析 | 第39-42页 |
·企业所得税 | 第39-40页 |
·个人所得税 | 第40-41页 |
·税收管辖权 | 第41-42页 |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现状分析 | 第42-50页 |
·中国—东盟税收协调的阶段性成果 | 第42-46页 |
·关税协调取得的成果 | 第43-44页 |
·所得税协调取得的成果 | 第44-45页 |
·其他措施协调取得的成果 | 第45-46页 |
·中国—东盟税收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46-50页 |
·政治文化的差异 | 第46-47页 |
·经济利益的冲突 | 第47-48页 |
·税收政策的不同 | 第48-49页 |
·法律框架和组织方面的制约因素 | 第49-50页 |
6 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 第50-62页 |
·中国—东盟税收协调的总体思路 | 第50-54页 |
·税收协调的原则 | 第50-52页 |
·路径的选择 | 第52-54页 |
·商品税的协调 | 第54-57页 |
·关税的协调 | 第54-55页 |
·增值税的协调 | 第55-57页 |
·所得税的协调 | 第57-60页 |
·税收协定的签订 | 第57页 |
·所得税制的完善 | 第57-58页 |
·税收优惠的规范 | 第58-59页 |
·推行预约定价制度 | 第59-60页 |
·税收协调的保障机制 | 第60-62页 |
·法律与组织方面的保障机制 | 第60页 |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 第60页 |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