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流形学习及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5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9页
   ·从欧氏空间到流形第16-18页
     ·流形的概念第16-17页
     ·流形的例子第17-18页
     ·理论物理中从欧氏空间到流形的观念转变第18页
   ·高维数据分析中流形概念的引入第18-21页
     ·心理测量中的研究报告第18-19页
     ·神经生理学上的发现第19-20页
     ·流形概念引入的原因总结第20-21页
   ·流形学习的提出、定义以及基本问题第21-23页
     ·流形学习的定义第21-22页
     ·流形学习中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思想第22页
     ·流形学习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论文的选题依据第23-25页
     ·流形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23-25页
     ·模式识别所面临的困难第25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第25-29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6页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26-29页
第二章 流形学习综述第29-57页
   ·维数估计技术第29-33页
   ·经典的线性流形学习技术第33-39页
     ·主成份分析(PCA)第34-36页
     ·多维尺度化(MDS)第36-38页
     ·线性判别分析(LDA)第38-39页
   ·无监督流形学习技术的新进展第39-52页
     ·等距映射算法(ISOMAP)第39-42页
     ·局部线性嵌入(LLE)第42-45页
     ·拉普拉斯特征映射算法(Laplacian Eigenmap)第45-48页
     ·Hessian Eigenmap第48-49页
     ·局部切空间排列(LTSA)第49页
     ·对数映射(Log Map)第49-50页
     ·最大方差展开(MVU)第50-51页
     ·扩散映射(Diffusion Map)第51-52页
     ·其它算法第52页
   ·有监督流形学习技术的新进展第52-55页
     ·非线性的局部鉴别分析第53页
     ·线性的局部鉴别分析第53-55页
   ·小结——流形学习算法一般框架和分类第55-57页
第三章 基于测地线距离的特征抽取第57-80页
   ·引言第57-58页
   ·相关研究工作第58-60页
   ·原始的等距映射(ISOMAP)算法第60-61页
   ·带显式映射的ISOMAP算法第61-69页
     ·非线性映射定义第61-62页
     ·测地线距离计算第62页
     ·迭代优化算法第62-64页
     ·参数选择第64-65页
     ·实验部分第65-69页
       ·合成数据集上的可视化实验第65-67页
       ·雕塑头像数据集上的可视化实验第67-68页
       ·Iris数据集上的可视化实验第68-69页
   ·有监督的SE-ISOMAP算法第69-79页
     ·SE-ISOMAP算法第70-71页
     ·构造鉴别性全局距离矩阵第71-72页
     ·带显式映射的MDS第72-73页
     ·参数选择第73-74页
     ·实验部分第74-79页
       ·基准数据库上的可视化实验第74-76页
       ·基准数据库上的分类实验第76-79页
   ·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测地线距离学习第80-93页
   ·引言第80-81页
   ·相关研究工作第81-83页
     ·学习测地线距离第81页
     ·基于距离的维数约减算法第81-83页
   ·基于测地线距离信息的特征提取框架第83-88页
     ·测地线距离学习第83-85页
     ·非线性映射f:R~m→R~d的构造第85-87页
     ·基于测地线距离的特征提取第87-88页
   ·实验部分第88-92页
     ·合成数据集上的数据可视化实验第88-89页
     ·COIL20数据集上的可视化实验第89-91页
     ·COIL20数据集上的分类实验第91-92页
   ·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基于非负局部线性重构系数的维数估计第93-105页
   ·引言第93页
   ·相关研究工作第93-94页
   ·基于非负重构系数的内蕴维数估计第94-98页
     ·第一步:寻找k近邻第96页
     ·第二步:计算非负局部线性重构系数第96-97页
     ·第三步:从重构系数矩阵中估计内蕴维数第97-98页
   ·实验与讨论第98-103页
     ·实验部分第98-102页
     ·讨论部分第102-103页
   ·小结第103-105页
第六章 基于测地线距离的半监督分类第105-121页
   ·引言第105-106页
   ·相关研究工作第106-107页
   ·基于测地线距离的半监督分类:GNN第107-114页
     ·构造邻域关系图NBG(V,E,W)第108页
     ·计算近似测地线距离第108-109页
     ·基于测地线距离矩阵完成k近邻分类第109页
     ·实验部分第109-114页
       ·实验数据准备与处理第109-110页
       ·实验结果的可视化展示与结果分析第110-114页
   ·带剪枝的测地线距离最近邻分类(pruned-GNN)第114-120页
     ·基于邻域关系图NBG(V,E,W)计算非负局部线性重构系数第115-116页
     ·构造剪枝信息矩阵P第116页
     ·剪枝邻域关系图NBG(V,E,W)获得NBG_P(V,E_P,W_P)第116-117页
     ·实验部分第117-120页
       ·实验数据准备与处理第117-118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18-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丛流形假设和丛流形学习第121-135页
   ·引言第121-122页
   ·相关研究工作第122-123页
   ·从"流形"到"丛流形"第123-124页
   ·丛流形学习第124-130页
     ·寻找外近邻,构造外邻域关系图NBG_B第126-127页
     ·寻找内近邻,构造内邻域关系图NBG_F第127-128页
     ·构造折中的图拉普拉斯(compromised graph Laplacian)第128-129页
     ·嵌入到低维空间第129-130页
   ·实验与分析第130-133页
   ·小结第133-135页
第八章 计算审美的探索第135-146页
   ·引言第135-137页
   ·手写汉字样本的美观度评判第137-138页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137页
     ·特征抽取原则第137-138页
   ·面向计算审美实验的数据集第138-141页
     ·HCL2000数据库的美观度标注第138-140页
     ·美观度标注结果的基本统计信息第140-141页
   ·对计算审美数据集HCL2000-CA-A的透视第141-145页
   ·小结第145-146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46-149页
   ·研究工作总结第146-147页
   ·研究工作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9页
附录1 PCA中二次型问题的求解第159-161页
附录2 辅助函数的构造第161-164页
附录3 单位分解定理及其应用第164-166页
附录4 主纤维丛及对模式识别问题的几何透视第166-169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SI安全机制和GridFTP协议的网格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OpenLDAP的研究及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