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探索快速城镇化中一种“城市病”的整治策略 | 第11-28页 |
·题目释义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病”集中爆发期 | 第15-16页 |
·国内外(类)城中村整治过程中经验与教训并存 | 第16-17页 |
·城中村整治成为北京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 第17-18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已有的研究基础 | 第19-25页 |
·关于城中村的研究 | 第19-22页 |
·关于城中村整治的研究 | 第22-24页 |
·指导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2章 北京城中村整治面对的整治对象 | 第28-57页 |
·北京城中村的总体情况 | 第28-30页 |
·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形态模型 | 第30-33页 |
·城中村形态模型的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城中村形态模型的内容 | 第31-33页 |
·北京城中村人居环境形态的具体特征 | 第33-39页 |
·基本要素特征 | 第33-35页 |
·各要素之间关系特征 | 第35-37页 |
·支撑网络特征 | 第37-39页 |
·作为“城市病”的北京城中村问题 | 第39-45页 |
·空间形态问题 | 第39-42页 |
·社会形态问题 | 第42页 |
·经济形态问题 | 第42-43页 |
·负外部性问题 | 第43-45页 |
·北京城中村的历史成因 | 第45-57页 |
·城市拓展中遗留下大量“城中”之“村” | 第45-50页 |
·城中村填补了城市发展中的功能空白 | 第50-54页 |
·城中村的发展形态未得到有效控制 | 第54-57页 |
第3章 北京城中村整治依据的政策系统 | 第57-81页 |
·整治政策的判定标准 | 第57-58页 |
·主要的政策创新 | 第58-60页 |
·“三大政策区”及其内的整治实践 | 第60-77页 |
·中心城及边缘集团政策区 | 第62-68页 |
·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政策区 | 第68-76页 |
·其他地区政策区(主要涉及二绿隔) | 第76-77页 |
·北京已开展的城中村整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 第77-81页 |
·整治政策的结构性特征 | 第77-80页 |
·不同区域内的整治实践具有趋同性 | 第80-81页 |
第4章 北京城中村整治面临的实施困境 | 第81-107页 |
·整治工程普遍存在资金缺口 | 第81-86页 |
·城中村整治所需资金额度巨大 | 第81-82页 |
·三种资金来源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 第82-86页 |
·安置工作中的供需矛盾突出 | 第86-91页 |
·安置指标不足,安置工作压力大 | 第86-89页 |
·安置意愿的变化,对安置工作提出新要求 | 第89-91页 |
·部分实施主体缺乏可利用规划资源 | 第91-95页 |
·绿隔占地大,规划资源先天不足 | 第91-93页 |
·近年来可利用建设用地的出让缺乏统筹 | 第93-94页 |
·部分地区安置用地不足或难以地尽其用 | 第94-95页 |
·社会保障接续不力,推高村民对于补偿的心理预期 | 第95-101页 |
·整治前社保:农村社保+宅基地+村籍福利 | 第95-97页 |
·整治后社保:依身份、劳动能力、就业情况而不同 | 第97-98页 |
·整治后的保障体系问题重重 | 第98-101页 |
·历史遗留问题难于解决 | 第101-107页 |
·中市单位占地,实施主体难以越级协调 | 第101-102页 |
·基础设施用地预留搁置,征地不完全 | 第102-104页 |
·为重点工程让路,丧失整治资源 | 第104-106页 |
·违法建设屡禁不止,清理困难 | 第106-107页 |
第5章 北京城中村整治存在的整治失灵 | 第107-131页 |
·对整治工作的认识不足 | 第107-113页 |
·对城中村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 | 第107-109页 |
·整治工作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 第109-111页 |
·整治工作的目标设定有待商榷 | 第111-113页 |
·整治方案的部分内容不够科学 | 第113-122页 |
·整治方案没有触及城中村的成因 | 第113-114页 |
·整治依据的政策系统存在结构性缺失 | 第114-116页 |
·未有效把握整治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 | 第116-118页 |
·部分政策“一刀切”,忽视客体间差异 | 第118-119页 |
·整治方案的一些设计理念有待反思 | 第119-122页 |
·部分政策在推行中效力被削弱 | 第122-128页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具体表现 | 第122-125页 |
·村民身陷“囚徒困境” | 第125-126页 |
·执行机构条块分割,体制内耗 | 第126-128页 |
·对快速变化的环境适应性不强 | 第128-131页 |
·整治方案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情况变化 | 第128-129页 |
·上位政策变更导致部分工作陷入实施困境 | 第129-131页 |
第6章 北京城中村整治遇到的制度障碍 | 第131-156页 |
·整治难以冲破旧有农村体制的束缚 | 第131-139页 |
·财、事权不对称,乡村组织不愿接受管理支出外溢的制度安排 | 第132-133页 |
·集体资产清查难,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不顺 | 第133-135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亟待“正名”与“正行” | 第135-139页 |
·户籍壁垒使城中村整治走入“怪圈” | 第139-143页 |
·“农民”身份难变,村民无法自发、彻底的融入城市 | 第140-142页 |
·户籍属地管理:戴着有色眼镜处理流动人口问题 | 第142-143页 |
·补偿制度不完善是整治中矛盾冲突的焦点 | 第143-148页 |
·城中村整治的补偿规则辨析 | 第144-145页 |
·“民间补偿”与“法定补偿”的冲突 | 第145-147页 |
·发展权补偿亟待规范 | 第147-148页 |
·近期制度松动对北京城中村整治工作的可能影响 | 第148-156页 |
·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 第148-151页 |
·关于征地、拆迁中的补偿安置 | 第151-156页 |
第7章 从贫民窟到城中村——国内外整治经验研讨 | 第156-189页 |
·贫民窟与城中村:比较研究的可行性 | 第156-162页 |
·人居环境形态的相似性 | 第156-160页 |
·问题的相似性 | 第160-161页 |
·对于城市发展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 第161-162页 |
·重视整治对象的认知工作 | 第162-170页 |
·否定——忽视,驱逐、清除 | 第162-165页 |
·承认——原地渐进式更新 | 第165-169页 |
·扩展性认识——从“关注现有”到“避免再生” | 第169-170页 |
·以科学标准指导整治工作 | 第170-180页 |
·贫民窟的判定标准 | 第171-174页 |
·日本不良住宅地区的判定标准 | 第174-178页 |
·整治中建立科学标准的基本原则与重要意义 | 第178-180页 |
·在更高的层面统筹考虑整治工作 | 第180-189页 |
·定位:超越整治论整治 | 第180-184页 |
·目标:形成分梯度的目标体系 | 第184-187页 |
·我国城中村整治工作的定位及目标有待调整 | 第187-189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89-198页 |
·主要结论 | 第189-192页 |
·几点建议 | 第192-195页 |
·北京市级层面需作出的积极应对 | 第192-194页 |
·国家层面需给予的统筹协调 | 第194-19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5-196页 |
·不足与探讨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5页 |
致谢 | 第205-207页 |
附录 A 北京城中村整治相关政策文件列表 | 第207-213页 |
附录 B 一绿隔政策中与城中村整治有关的政策综述 | 第213-218页 |
附录 C 日本居住环境整治“不良住宅”的判定标准 | 第218-22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