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对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调控机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引言第12-14页
1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第14-35页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第14-28页
     ·非点源污染概念第14-15页
     ·非点源污染物迁移机理第15-22页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第22-28页
   ·国内外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第28-33页
     ·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的机理第28-30页
     ·国外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第30-32页
     ·国内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第32-33页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第33-35页
2 研究区和试验区概况第35-46页
   ·密云水库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第35-41页
     ·地理位置第35页
     ·地形地貌第35页
     ·地质和土壤第35-36页
     ·气象条件第36-37页
     ·水文条件第37-38页
     ·植被类型第38-39页
     ·立地条件第39页
     ·非点源污染现状第39-40页
     ·社会经济状况第40-41页
   ·怀柔水库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第41-43页
     ·地理位置第41-42页
     ·地形地貌第42页
     ·地质和土壤第42页
     ·气象条件第42页
     ·水文条件第42页
     ·社会经济状况第42-43页
   ·试验区基本概况第43-46页
     ·地理位置第43页
     ·地形地貌第43页
     ·地质土壤第43页
     ·气候第43页
     ·植被第43-46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46-55页
   ·研究目标第46页
   ·研究内容第46-47页
   ·重点解决的问题第47页
   ·技术路线第47-49页
   ·创新性第49页
   ·研究方法第49-55页
     ·试验区林分调查第49页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观测试验第49-50页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观测试验第50-51页
     ·非点源污染物迁移规律观测试验第51-52页
     ·森林植被影响非点源污染物迁移过程观测试验第52-55页
4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特征第55-77页
   ·林冠层水文生态特征第55-69页
     ·油松人工林对降水再分配特征第55-63页
     ·栎柏混交林对降水再分配特征第63-67页
     ·不同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对比第67-69页
   ·林地枯落物层水文生态特征第69-71页
     ·枯落物层蓄积量和最大持水量第69页
     ·枯落物层持水过程分析第69-71页
   ·林地土壤层水文生态特征第71-74页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第71-72页
     ·土壤的渗透性能第72-74页
   ·小结第74-77页
5 非点源污染物迁移机理与森林植被影响分析第77-105页
   ·非点源污染物迁移机理第77-89页
     ·降雨强度对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第77-80页
     ·坡度对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第80-85页
     ·前期土壤含水量对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第85-89页
   ·森林植被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分析第89-98页
     ·森林植被对减少径流产生量和泥沙流失量的作用第89-92页
     ·森林植被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消减作用第92-98页
   ·森林植被生态调控非点源污染的技术对策第98-102页
     ·北京山区森林植被生态调控非点源污染的技术措施第98-102页
   ·小结第102-105页
6 非点源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05-160页
   ·氮、磷、钾在油松人工林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05-128页
     ·油松人工林降水中氮、磷、钾的输入特征第105-111页
     ·油松人工林凋落物中氮、磷、钾的归还特征第111-116页
     ·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和计算第116-119页
     ·油松人工林氮、磷、钾的分配特征第119-121页
     ·油松人工林氮、磷、钾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第121-128页
   ·氮、磷、钾在栎柏混交林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28-149页
     ·栎柏混交林降水中氮、磷、钾的输入特征第128-131页
     ·栎柏混交林凋落物中氮、磷、钾的归还特征第131-137页
     ·栎柏混交林生物量的测定和计算第137-140页
     ·栎柏混交林氮、磷、钾的分配特征第140-143页
     ·栎柏混交林N、P、K 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第143-149页
   ·不同类型人工林的氮、磷、钾生物循环比较第149-156页
     ·不同类型人工林降水中氮、磷、钾的输入特征比较第149-151页
     ·不同类型人工林凋落物中氮、磷、钾的归还特征比较第151-153页
     ·不同类型人工林乔木层氮、磷、钾积累量比较第153-155页
     ·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层中氮、磷、钾贮存量比较第155页
     ·不同类型人工林的氮、磷、钾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比较第155-156页
   ·小结第156-160页
7 SWAT 模型非点源污染模拟第160-180页
   ·怀柔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数据库第160-168页
     ·空间数据库第160-166页
     ·属性数据库第166-168页
   ·SWAT 模型率定与验证第168-173页
     ·模型参数率定第168-170页
     ·模拟结果评价与验证第170-173页
   ·SWAT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73-179页
     ·土地利用/森林植被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响应第173-175页
     ·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分析第175-177页
     ·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第177-179页
   ·小结第179-180页
8 结论与讨论第180-185页
   ·结论第180-183页
   ·讨论第183-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7页
个人简介第197-198页
导师简介第198-199页
致谢第199-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营性公路合理经营期限研究
下一篇:音乐快递平台业务逻辑部分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