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研究武德的发展与演变有利于宏观把握其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 第11页 |
·研究武德的发展与演变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它为现代社会服务 | 第11页 |
·研究武德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其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对其进行筛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道德思考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道德表述 | 第12-13页 |
·武德表述的起源与武德中"武"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武德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 第14-17页 |
·武德的概念 | 第14-15页 |
·武德的内容 | 第15页 |
·武德修养和教育的方法 | 第15-16页 |
·传统文化与武德的关系 | 第16页 |
·武德的作用与意义 | 第16页 |
·武德史 | 第16-17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历史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4 武德的起源和本质 | 第18-26页 |
·武德起源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 第18-20页 |
·武德与人类活动 | 第19页 |
·武德与社会关系 | 第19-20页 |
·武德与社会意识 | 第20页 |
·原始武德的发生 | 第20-22页 |
·原始武德发生的前奏期 | 第21页 |
·原始武德发生的萌芽期 | 第21-22页 |
·原始武德发生的形成期 | 第22页 |
·武德的本质 | 第22-26页 |
·武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 第23-24页 |
·武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第24-25页 |
·武德是一种特殊的道德体系 | 第25-26页 |
5 武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 | 第26-40页 |
·武德的结构模式 | 第26-33页 |
·武德结构的态势 | 第27-28页 |
·武德的社会性结构 | 第28-30页 |
·武德的个体结构 | 第30-31页 |
·职业性武德与个体武德的辩证统一 | 第31-33页 |
·武德的社会功能 | 第33-37页 |
·武德认识功能的特殊性 | 第33-35页 |
·武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 | 第35-37页 |
·武德的运行机制 | 第37-39页 |
·武德运行目标及武德运行的基本目标 | 第37-38页 |
·外部机制对武德运行的影响 | 第38-39页 |
·武德内部机制对武德运行的影响 | 第39页 |
·武德运行的轨迹 | 第39-40页 |
6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武德发展状况 | 第40-47页 |
·原始社会的武德状况 | 第40-44页 |
·原始社会的武德体系在原始社会的道德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 | 第41页 |
·原始社会武德体系与原始社会道德体系的精神基本保持一致 | 第41-42页 |
·原始武德体系是以原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 第42页 |
·原始武德体系具有朴素性、狭隘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 第42-44页 |
·奴隶社会的武德状况 | 第44-47页 |
·在奴隶社会里武德体现出为奴隶制国家和贵族服务的原则 | 第44页 |
·奴隶社会时期武德体系的载体不包括奴隶 | 第44-45页 |
·奴隶社会时期职业性武德以承天命、顺民意为核心 | 第45-47页 |
7 封建社会时期武德的发展状况 | 第47-62页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武德的形成和确立时期 | 第47-52页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武德的发展状况 | 第47-49页 |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武装团体武德的发展状况 | 第49-50页 |
·春秋战国时期剑客、游侠武德体系的发展状况 | 第50-52页 |
·中国传统武德衰弱的宋、元时期 | 第52-55页 |
·宋、元时期军事武德体系的衰落 | 第52-53页 |
·宋时民间武装团体武德体系的突然发展和元时的骤然衰落 | 第53页 |
·宋、元时期先秦侠风的消歇 | 第53-55页 |
·明、清时期武德体系的全面复兴。 | 第55-59页 |
·明、清时期军事武德系统的融合发展 | 第55-57页 |
·明、清时期民间武术团体武德体系发展健全 | 第57页 |
·明、清时期新侠风的发展 | 第57-59页 |
·中国封建传统武德的特点 | 第59-62页 |
·传统武德在价值的导向上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度 | 第60页 |
·传统武德是以"仁"为核心的武德伦理系统 | 第60-61页 |
·传统武德在价值取向上存在"重义轻利"的倾向 | 第61-62页 |
8 近、现代传统武德的发展状况及对传统武德的理性批判 | 第62-70页 |
·民主革命时期武德的发展与演变 | 第62-65页 |
·民主革命时期传统军事武德体系开始向现代军事武德体系转变 | 第63-64页 |
·民主革命时期民间武德体系中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第64-65页 |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武德体系发展的现状 | 第65-66页 |
·对传统武德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 第66-70页 |
·中国传统武德的肯定方面 | 第66-69页 |
·中国传统武德的否定方面 | 第69-70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关于武德的起源和本质: | 第70页 |
·关于武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 | 第70-71页 |
·关于中国传统武德的发展与演变 | 第71-72页 |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