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离体快繁及多胺对组培苗生根影响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21页 |
| ·牡丹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 | 第9-10页 |
| ·增殖培养 | 第10-11页 |
| ·生根培养 | 第11-12页 |
| ·生根苗的休眠解除和移栽 | 第12-13页 |
| ·牡丹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 ·不定根发生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不定根的定义 | 第13-14页 |
| ·组织培养不定根形成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多胺在植物生根中应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多胺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7-18页 |
| ·多胺在生根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2 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21-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 ·灭菌方式和时间对牡丹芽外植体的影响 | 第21页 |
| ·消毒剂对外植体的影响 | 第21-22页 |
| ·讨论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3 增殖体系的建立 | 第24-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 ·‘锦袍红’最适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确定 | 第25页 |
| ·不同继代次数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页 |
| ·‘锦袍红’最适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确定 | 第26页 |
| ·不同继代次数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4 生根培养 | 第28-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腐胺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生根的效应 | 第29-33页 |
| ·精胺对生根的效应 | 第33-38页 |
| ·亚精胺的效应 | 第38-39页 |
| ·腐胺、精胺、亚精胺对牡丹生根的效应比较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多胺和生长素处理对生根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诱导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5 牡丹组培苗的休眠解除与驯化移栽 | 第43-47页 |
| ·休眠解除 | 第43-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移栽 | 第45-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6 结论 | 第47-48页 |
| 图版Ⅰ | 第48-49页 |
| 图版Ⅱ | 第49-50页 |
| 图版Ⅲ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录 | 第58-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 导师介绍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