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理论的具体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与经营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17页 |
| ·自然条件 | 第14-15页 |
|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 ·气候条件 | 第14页 |
| ·水文条件 | 第14-15页 |
| ·地带性植被 | 第15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5页 |
| ·森林资源状况 | 第15-16页 |
| ·人文环境条件 | 第16-17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4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19-37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及内涵 | 第19-20页 |
| ·概念 | 第19页 |
| ·内涵 | 第19-20页 |
|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0页 |
| ·判定标准与指标的概念 | 第20页 |
|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与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20页 |
|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与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20页 |
|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0-37页 |
|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与指标的解释及阈值的设定 | 第20-34页 |
|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与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4-37页 |
| 5 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的基本原则与理论 | 第37-42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 ·风险预防原则 | 第37页 |
| ·适应性经营原则 | 第37-38页 |
| ·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的基本理论 | 第38-42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页 |
| ·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 | 第38-39页 |
| ·森林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 第39-42页 |
| 6 北京市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 | 第42-58页 |
| ·具有国家或地方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显著富集区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 | 第42-47页 |
|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42-46页 |
| ·北京市珍稀、濒危种及地方特有种的重要生境所在地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46-47页 |
| ·北京市大片集中的或受轻度干扰的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 | 第47-48页 |
| ·北京市大片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现状 | 第47页 |
| ·北京市大片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47-48页 |
| ·珍稀、濒危、受威胁生态系统内或包含这些生态系统的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 | 第48-50页 |
| ·珍稀、濒危、受威胁森林群落或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现状 | 第48-49页 |
| ·珍稀、濒危、受威胁森林群落或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49-50页 |
| ·在某些重要情形下提供基本自然服务功能的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 | 第50-55页 |
| ·北京市重要饮用水源区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50页 |
| ·北京市重要河流缓冲区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50-51页 |
| ·农村社区提供唯一的饮用水或其他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源头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 | 第51-52页 |
| ·北京市泥石流沟所在区域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52-55页 |
| ·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及服务功能的森林区域保护与经营对策研究 | 第55-58页 |
| ·长城沿线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55-56页 |
| ·古树名木及古典园林中森林的保护与经营对策 | 第56-58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 ·问题与讨论 | 第58-60页 |
| 附表1 | 第60-64页 |
| 附表2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 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