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创新点和新思路 | 第13页 |
| ·拟突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3-16页 |
| ·研究重点 | 第13页 |
| ·研究难点 | 第13-16页 |
| 2 文献述评 | 第16-22页 |
| ·关键名词解释 | 第16-19页 |
| ·国外农民培训开发研究的理论述评 | 第19-20页 |
| ·国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理论述评 | 第20-22页 |
| ·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 第20页 |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3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 第22-35页 |
|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况 | 第22-25页 |
| ·总量层面 | 第22-24页 |
| ·结构层面 | 第24-25页 |
|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 | 第25-29页 |
| ·务农为主的农民 | 第26-27页 |
| ·经商为主的农民 | 第27页 |
|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 | 第27-28页 |
| ·返乡创业的农民 | 第28-29页 |
|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 ·开发形式单一,缺乏科学的分类开发体系 | 第30页 |
| ·农村人才匮乏,对农村人才的认识利用不足 | 第30-31页 |
| ·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难以摆脱愚昧和落后 | 第31页 |
| ·开发资金缺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 第31-32页 |
| ·吸引机制不完善,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 第32页 |
| ·开发主体责任缺失,异地开发难度大 | 第32-33页 |
| ·从开发机制和环境看,流动开发难度大 | 第33-35页 |
| 4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借鉴 | 第35-42页 |
| ·美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 第36-37页 |
| ·日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 第37-38页 |
| ·德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 第38-39页 |
| ·澳大利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 第39-42页 |
| 5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 第42-50页 |
| ·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思路 | 第42-43页 |
| ·针对开发客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 第43-47页 |
| ·对务农农民的开发 | 第43-44页 |
| ·对经商农民的开发 | 第44-45页 |
| ·对农民工的开发 | 第45页 |
| ·对返乡创业农民的开发 | 第45-47页 |
| ·针对开发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 第47-50页 |
| ·认真分析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开发体系 | 第47页 |
| ·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 | 第47页 |
| ·完善农村教育机制,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 第47-48页 |
|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 | 第48页 |
|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吸引机制 | 第48页 |
| ·落实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法律体系 | 第48-49页 |
| ·统筹城乡发展,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49-50页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6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6页 |
| C.获奖情况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