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导论 | 第17-25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7-20页 |
(一)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18页 |
(二)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 第18-19页 |
(三) 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对当前社会舆论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的积极回应 | 第19-20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 第20-23页 |
(一) 舆论学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二) 和谐社会与舆论引导、舆论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三、论文写作的框架结构以及写作难点和创新点 | 第23-24页 |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科学内涵 | 第25-37页 |
一、对舆论和舆论环境的考证和解读 | 第25-27页 |
(一) 我国“舆论”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25-26页 |
(二)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舆论的研究 | 第26-27页 |
二、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 | 第27-33页 |
(一) 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分析 | 第27-31页 |
(二)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内涵分析 | 第31-33页 |
三、和谐的舆论环境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要功能 | 第33-37页 |
(一) 和谐的社会舆论是把握和判断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 | 第33页 |
(二)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 | 第33-35页 |
(三)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第35-36页 |
(四) 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关于社会舆论环境的理论渊源 | 第37-55页 |
一、经典作家关于舆论环境的基本理论 | 第37-42页 |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的理论前提 | 第37-38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一系列观点 | 第38-42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理论的探索 | 第42-51页 |
(一) 毛泽东同志对舆论环境理论的探索 | 第42-45页 |
(二) 邓小平同志的新闻宣传思想 | 第45-47页 |
(三) 江泽民同志的新闻舆论理论 | 第47-48页 |
(四) 胡锦涛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宣传思想的新思维 | 第48-50页 |
(五)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理论的最大特点 | 第50-51页 |
三、西方经典传播理论借鉴 | 第51-55页 |
(一) 议程设置理论 | 第51-52页 |
(二) “把关人”理论 | 第52-53页 |
(三) 意见领袖理论 | 第53页 |
(四) 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当前社会舆论环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 第55-75页 |
一、当前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 第55-58页 |
(一) 当前我国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的有利条件 | 第55-56页 |
(二) 当前我国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56-58页 |
二、当前我国舆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第58-66页 |
(一) 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我国舆论环境建设提出的挑战 | 第58-62页 |
(二)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存在的不足 | 第62-64页 |
(三) 对当前我国舆论工作存在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64-66页 |
三、网络社会舆论环境的新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工作的影响 | 第66-75页 |
(一) 网络舆论主体的新特点 | 第67-68页 |
(二) 网络传播对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 | 第68-70页 |
(三) 网络传播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的新问题 | 第70-73页 |
(四) 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态势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 第75-85页 |
一、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 | 第75-79页 |
(一) 确立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性 | 第75-76页 |
(二) 确立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总体目标的主要依据 | 第76-77页 |
(三)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目标构成 | 第77-79页 |
二、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79-81页 |
(一) 宣传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心理认同 | 第79-80页 |
(二)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 第80页 |
(三)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 第80-81页 |
(四) 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第81页 |
(五) 强化监督、增强实效,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 第81页 |
三、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81-85页 |
(一) 党性原则 | 第82页 |
(二) 科学性原则 | 第82-83页 |
(三) 民本性原则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对策的宏观视角 | 第85-96页 |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为和谐舆论环境提供思想基础 | 第85-88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第85-86页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 第86-87页 |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需要处理好两对关系 | 第87-88页 |
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 | 第88-92页 |
(一) 全面客观认识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社会心态的新特点. | 第88-90页 |
(二) 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 | 第90-91页 |
(三)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培育和谐的干群关系 | 第91-92页 |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和谐舆论环境提供政治基础 | 第92-94页 |
(一) 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素质 | 第93页 |
(二) 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 第93-94页 |
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舆论地位,积极营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 | 第94-96页 |
第六章 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对策的微观视角 | 第96-109页 |
一、提高媒体公信力,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 第96-99页 |
(一) 公信力是媒体能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关键因素 | 第96-97页 |
(二) 媒体公信力与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 第97-98页 |
(三) 处理好“三个结合”,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 第98-99页 |
二、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方法论创新 | 第99-102页 |
(一) 主流媒体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实现议程同构 | 第99页 |
(二) 主流媒体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 | 第99-100页 |
(三) 主流媒体要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 第100页 |
(四) 主流媒体要把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 第100-101页 |
(五) 主流媒体要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 第101-102页 |
三、提高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建设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 第102-109页 |
(一) 根据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功能. | 第103-106页 |
(二) 建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 第106-107页 |
(三)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提供符合社会和民众需求的丰富资源 | 第107页 |
(四) 从技术、法律和道德三个方面,提高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水平 | 第107-109页 |
结语 推进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 第109-113页 |
一、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 | 第109页 |
二、制度完善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根本保障 | 第109-110页 |
三、文化繁荣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精神支撑 | 第110-111页 |
四、党的作风建设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关键 | 第111页 |
五、抓好重大事件报道是和谐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 第111-11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后记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