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 | 第11-14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基础及影响因素 | 第11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 第11-13页 |
·形态学水平 | 第11页 |
·染色体水平 | 第11-12页 |
·生化水平 | 第12页 |
·DAN 水平 | 第12-13页 |
·遗传搭车效应(Genetic Hitch-hiking Effect)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偏分离及其对植物QTL 定位的影响 | 第14-15页 |
·偏分离的表现和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偏分离对遗传作图和QTL 定位的影响 | 第15页 |
·水稻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的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的构建与后代家系鉴定 | 第16页 |
·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QTL 定位方法 | 第16-17页 |
·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QTL 定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供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籼型水稻优良恢复系回交导入改良 | 第20-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4页 |
·材料来源 | 第20-22页 |
·DNA 提取及SSR 分析 | 第22-24页 |
·DNA 提取 | 第22-23页 |
·PCR 反应 | 第23页 |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 | 第23-24页 |
·SSR 标记引物选择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4-26页 |
·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与遗传关系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水稻SSR 标记在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的偏分离分析 | 第29-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的构建 | 第29页 |
·DNA 提取及SSR 分析 | 第29-31页 |
·SSR 多态性标记位点的筛选与选取 | 第31页 |
·数据的收集整理 | 第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47页 |
·群体基因型组成 | 第31-33页 |
·染色体上偏分离标记 | 第33-44页 |
·以蜀恢527 为背景的群体产生偏分离的标记 | 第33-38页 |
·以明恢86 为背景的群体产生偏分离的标记 | 第38-44页 |
·偏分离的热点区域 | 第44-46页 |
·以蜀恢527 为背景的群体偏分离分析 | 第44-45页 |
·以明恢86 为背景的群体偏分离分析 | 第45-46页 |
·第9 号染色体偏分离的热点区域分析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原始回交群体与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千粒重QTL 定位的效率和精度 | 第50-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原始回交导入系群体的构建 | 第50页 |
·田间试验与性状鉴定 | 第50页 |
·DNA 提取及SSR 分析 | 第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63页 |
·原始回交导入系群体千粒重的QTL 定位 | 第50-52页 |
·通过遗传搭车理论检测与极端选择群体千粒重性状相关的QTL位点 | 第52-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