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致突变性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的产业现状 | 第12页 |
| ·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的简介 | 第12页 |
| ·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 ·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的致突变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植物性发酵食品中致突变成分的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 ·植物性发酵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突变成分 | 第13-14页 |
| ·植物性发酵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前致突变成分 | 第14-16页 |
| ·致突变性的毒性评价 | 第16-17页 |
| ·致突变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 第16-17页 |
| ·致突变性的毒性评价方法 | 第17页 |
| ·展望 | 第17-20页 |
| ·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安全性研究的不完整 | 第17-18页 |
| ·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安全性研究的种类不全面 | 第18页 |
| ·致突变样本前处理研究的简单化 | 第18页 |
| ·抗突变研究的简单化 | 第18-20页 |
| 第2章 绪论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2-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2-23页 |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 ·样品提取 | 第23页 |
| ·致突变性样本的筛选—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 第23-24页 |
| ·组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Ames试验 | 第24页 |
| ·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前致突变成分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样本中致突变成分的测定 | 第25-26页 |
| ·不同烹调方式对样本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26页 |
| ·模拟胃肠液对样本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26-28页 |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8页 |
| ·传统植物性发酵食品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 第28-33页 |
| ·豆腐乳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榨菜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豆瓣酱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 第30页 |
| ·豆豉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酸菜对蚕豆根尖微核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 ·AMES试验 | 第33-38页 |
| ·样品中组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 ·不同浓度组氨酸的Ames试验 | 第35页 |
| ·样品的Ames试验 | 第35-38页 |
| ·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前致突变成分的测定 | 第38-39页 |
| ·样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 | 第38-39页 |
| ·样品中仲胺的含量 | 第39页 |
| ·样品中可能存在的致突变成分的测定 | 第39-42页 |
| ·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 | 第39-40页 |
| ·样品中苏丹红Ⅰ的含量 | 第40-42页 |
| ·不同烹饪方式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2-46页 |
| ·炒制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油炒煮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微波加热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模拟胃肠液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 ·模拟胃肠液对样品提取液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模拟胃肠液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第5章 结果讨论与建议 | 第48-52页 |
| ·结果讨论 | 第48-49页 |
| ·样本致突变性情况 | 第48页 |
| ·可能存在的致突变和前致突变成分的测定 | 第48-49页 |
| ·不同加工方式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9页 |
| ·模拟胃肠液对样品致突变性的影响 | 第49页 |
| ·建议 | 第49-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