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告知义务之法理依据 | 第10-17页 |
| 一、射幸说 | 第10-11页 |
| 二、合意说 | 第11页 |
| 三、瑕疵担保说 | 第11-12页 |
| 四、最大诚信说 | 第12-13页 |
| 五、危险估计说 | 第13-15页 |
| (一) 告知义务:保险稳健经营之需要 | 第13-14页 |
| (二) 告知义务之目的:"对价平衡" | 第14-15页 |
| 小结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告知义务之制度构成 | 第17-32页 |
| 一、告知义务的主体 | 第17-18页 |
| (一) 投保人 | 第17页 |
| (二) 被保险人 | 第17-18页 |
| (三) 《保险法》告知义务主体之欠缺 | 第18页 |
| 二、告知义务内容之界定 | 第18-28页 |
| (一) 告知义务内容之演变 | 第18-22页 |
| (二) "重要事实"及"谨慎的保险人"之界定 | 第22-27页 |
| (三) 告知义务的免除 | 第27-28页 |
| 三、告知义务之履行方式 | 第28-31页 |
| (一) "无限告知主义" | 第28页 |
| (二) "有限告知主义" | 第28-29页 |
| (三) 告知方式变革之意义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违反告知义务之法律效果 | 第32-49页 |
| 一、违反告知义务的构成要件 | 第32-40页 |
| (一) 主观要件 | 第32-35页 |
| (二) 客观要件 | 第35页 |
| (三) 因果关系 | 第35-39页 |
| (四) 违反告知义务构成要件对《保险法》修改之借鉴意义 | 第39-40页 |
| 二、违反告知义务的后果 | 第40-42页 |
| (一) 无效主义 | 第41页 |
| (二) 解除主义 | 第41-42页 |
| 三、解除权的行使 | 第42-49页 |
| (一) 解除权之基础 | 第42页 |
| (二) 解除权的行使的期限 | 第42-43页 |
| (三) 解除合同的效果 | 第43页 |
| (四) 解除权的限制 | 第43-49页 |
| 结论 | 第49-52页 |
| 参考书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