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1页 |
一、概念与特征 | 第8页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8-11页 |
(一) 暂缓起诉与起诉 | 第9页 |
(二) 暂缓起诉与不起诉 | 第9页 |
(三) 暂缓起诉与免予起诉 | 第9页 |
(四) 暂缓起诉与缓刑 | 第9-11页 |
第二章 暂缓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一、从报应刑理论到目的刑理论 | 第11-12页 |
二、从起诉法定主义到起诉裁量主义 | 第12-14页 |
第三章 暂缓起诉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4-23页 |
一、日本起诉犹豫制度 | 第14-17页 |
(一) 产生及历史沿革 | 第14-15页 |
(二) 日本现行刑事诉讼法上起诉犹豫制度的运作 | 第15页 |
(三) 不服暂缓起诉的救济 | 第15-17页 |
二、德国附条件不起诉 | 第17-20页 |
(一) 检察官裁量不起诉的类型及理由 | 第17-18页 |
(二) 具体法律规定 | 第18-19页 |
(三) 检察官起诉裁量的监督 | 第19-20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 第20-23页 |
(一) 参酌的立法例与法律规定 | 第20-21页 |
(二) 适用范围及条件 | 第21页 |
(三) 缓起诉的法律效力及其救济程序 | 第21-23页 |
第四章 暂缓起诉制度的价值与功能分析 | 第23-27页 |
一、暂缓起诉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3-25页 |
(一) 从人权保障角度来看,暂缓起诉体现了人本主义 | 第23-24页 |
(二) 在实体上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并进而体现了刑事诉讼的谦抑性 | 第24-25页 |
(三) 有利于节约诉讼资源,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 第25页 |
二、暂缓起诉制度的功能分析 | 第25-27页 |
(一) 从犯罪人的角度,有利于对其惩罚、教育、改造进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 第25-26页 |
(二) 从被害人角度而言,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 第26页 |
(三)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6-27页 |
第五章 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 第27-41页 |
一、暂缓起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7-31页 |
(一) 我国设立暂缓起诉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29页 |
(二) 我国设立暂缓起诉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二、我国的实践探索及存在的价值瑕疵 | 第31-34页 |
(一) 我国的实践探索及受到的质疑 | 第31-33页 |
(二) 存在的价值瑕疵 | 第33-34页 |
三、暂缓起诉的制度构建 | 第34-41页 |
(一) 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4-35页 |
(二) 暂缓起诉适用的原则 | 第35-36页 |
(三) 暂缓起诉决定的作出 | 第36-37页 |
(四) 暂缓起诉的附带处分及期间 | 第37-38页 |
(五) 暂缓起诉的法律效力 | 第38页 |
(六) 暂缓起诉的撤销 | 第38-39页 |
(七) 暂缓起诉的救济及制约机制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