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20页 |
| 1 竹笋害虫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分类与危害 | 第12-13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生态学特性 | 第14-15页 |
| ·防治方法 | 第15-17页 |
| 2 浙江栉蝠蛾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3 本项目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毛竹生产的重要意义 | 第18页 |
| ·浙江栉蝠蛾对毛竹的危害 | 第18-19页 |
| ·本项目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浙江栉蝠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20-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形态特征观察 | 第20页 |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 ·虫源采集与饲养准备 | 第20页 |
| ·羽化过程观察 | 第20页 |
| ·成虫交尾习性观察 | 第20-21页 |
| ·雌成虫产卵习性观察 | 第21页 |
| ·成虫寿命 | 第21页 |
| ·越冬虫态和越冬习性观察 | 第21页 |
| ·卵、幼虫和蛹习性观察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寄主与分布 | 第21-22页 |
| ·形态特征 | 第22-25页 |
| ·成虫 | 第22-23页 |
| ·卵 | 第23页 |
| ·幼虫 | 第23-24页 |
| ·茧和蛹 | 第24-25页 |
| ·生活史 | 第25页 |
| ·生活习性 | 第25-27页 |
| ·成虫 | 第25-26页 |
| ·卵 | 第26页 |
| ·幼虫 | 第26-27页 |
| ·蛹 | 第27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浙江栉蝠的生态学特性研究 | 第28-43页 |
| 第一节 浙江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第28-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 ·样地的概况 | 第28页 |
| ·调查方法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浙江栉蝠蛾在不同环境下的平均虫口密度 | 第28-29页 |
| ·浙江栉蝠蛾的虫口密度与不同环境的关系 | 第29-31页 |
| ·虫口密度与立竹度、竹龄结构的关系 | 第29-30页 |
| ·虫口密度与坡位、坡向的关系 | 第30页 |
| ·虫口密度与土壤有机质、林地卫生的关系 | 第30-31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浙江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 | 第32-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样地概况 | 第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 ·取土方法 | 第32页 |
| ·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竹林中土壤I层(腐殖质层)理化性质与虫害发生关系 | 第33页 |
| ·竹林中土壤II层(20cm-40cm)化学性质与虫害发生关系 | 第33页 |
| ·竹林中土壤III层(40cm-60cm)化学性质与虫害发生关系 | 第33-34页 |
| ·竹林中土壤(0cm-60cm)化学性质与虫害发生关系 | 第34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 第36-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调查地点与研究方法 | 第36页 |
| ·调查地区 | 第36页 |
| ·调查方法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38页 |
| ·比较频次法 | 第36-37页 |
| ·聚集度指标法 | 第37页 |
| ·回归分析法采用的回归分析模型有 | 第37-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X~2)检验分析 | 第38-39页 |
| ·聚集度指标分析 | 第39页 |
| ·回归模型群分析 | 第39-40页 |
| ·最适抽样数的确定 | 第40-41页 |
| ·最佳抽样方法的确定 | 第4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浙江栉蝠蛾幼虫的防治试验 | 第43-50页 |
| 第一节 浙江栉蝠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3-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供试虫源 | 第43页 |
| ·供试农药 | 第43页 |
| ·毒力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 ·不同处理对浙江栉蝠蛾毒力及致死中时间比较 | 第44-45页 |
| ·喷药覆土处理和表土喷药处理校正死亡率的方差分析 | 第45-46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浙江栉蝠蛾幼虫的林间防治试验 | 第47-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页 |
| ·各处理的防治效果 | 第48页 |
| ·各处理类型防治效果Duncan比较分析 | 第4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4页 |
| 1 浙江栉蝠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50页 |
| ·寄主、分布及危害 | 第50页 |
| ·生活史 | 第50页 |
| 2 浙江栉蝠蛾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 第50-52页 |
| ·浙江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第50-51页 |
| ·浙江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 | 第51-52页 |
| ·浙江栉蝙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 第52页 |
| 3 浙江栉蝠蛾幼虫的防治试验 | 第52-54页 |
| ·浙江栉蝠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52-53页 |
| ·浙江栉蝠蛾幼虫的林间防治试验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附图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