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6页 |
·花生抗黄曲霉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花生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高等植物启动子的结构 | 第14-16页 |
·植物启动子的分类 | 第16-17页 |
·特异型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Northern杂交 | 第19页 |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 | 第19-20页 |
·cDNA微阵列法 | 第20-21页 |
·RT-PCR法 | 第21-23页 |
·克隆5′端全长和启动子的方法 | 第23-25页 |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 第23-24页 |
·TaKaRa LA PCR~(TM) in vitro Cloning Kit原理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26-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结果 | 第31-36页 |
·花生不同发育时期RNA定量电泳结果 | 第31-32页 |
·花生不同发育时期RNA的逆转录结果 | 第32页 |
·花生果、种皮特异基因的表达差异比较结果 | 第32-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关于花生发育后期RNA的提取 | 第36页 |
·关于运用半定量RT-PCR鉴定特异基因 | 第36-37页 |
·关于不同来源的花生果、种皮特异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在不同器官的表达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结果 | 第40-42页 |
·花生不同器官及果皮和种皮30d RNA定量电泳结果 | 第40-41页 |
·花生不同器官及果皮和种皮30d RNA的逆转录结果 | 第41页 |
·花生果种皮特异基因在不同器官的表达差异比较结果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关于花生茎、花和果针RNA的提取 | 第42页 |
·关于花生果种皮特异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花生果皮特异表达基因8A4R19G1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 第44-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结果 | 第51-56页 |
·DNA提取及内切酶消化 | 第51页 |
·启动子序列的扩增结果 | 第51-52页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52页 |
·上海生工测序结果和测序部分峰图 | 第52-53页 |
·克隆片断与8A4R19G1基因已知序列的拼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55页 |
·启动子序列预测分析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克隆到的启动子序列的长度 | 第56-57页 |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花生PSC11基因的5′端克隆 | 第58-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结果 | 第61-64页 |
·花生种皮RNA的提取 | 第61页 |
·PSC11 5′RACE的二次PCR扩增结果 | 第61-62页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62页 |
·上海生工测序结果和测序部分峰图 | 第62-63页 |
·克隆片断与PSC11基因已知序列的拼接 | 第63页 |
·PSC11基因5′端完整性鉴定 | 第63-64页 |
·PSC11基因5′端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缩写词表 | 第73-75页 |
附录1 | 第75-77页 |
附录2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