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9页 |
1. 研究现状 | 第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3. 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 第8页 |
4. 研究对象的明晰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第一章 西北及文学风格 | 第9-12页 |
·定义西北 | 第9页 |
·地理位置的边疆性 | 第9页 |
·民族构成的丰富性 | 第9页 |
·文化发源的隔离性 | 第9页 |
·文学风格 | 第9-11页 |
·文学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 第9-10页 |
·文学风格与文化 | 第10-11页 |
·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传统文学风格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宗教文化的浓重色彩 | 第12-19页 |
·藏族传统文学 | 第12-14页 |
·佛教入藏与统治阶级的推崇 | 第12页 |
·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文学的影响 | 第12-14页 |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许多人本身就是笃信佛教、对佛学有很深造诣的宗教理论家 | 第12-13页 |
·从佛教典籍和藏族文学的渊源来看,不仅许多文学作品取材于佛经故事,而且有些佛经内容本身就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 第13页 |
·从藏族文学的创作思想来看,它更是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第13-14页 |
·蒙古族传统文学 | 第14-17页 |
·政教并行政策的实施 | 第14-15页 |
·元朝佛教文学的盛行 | 第15-16页 |
·佛教箴言诗 | 第15页 |
·蒙译佛经跋诗 | 第15-16页 |
·佛教赞颂诗 | 第16页 |
·明代佛教文学再度兴盛 | 第16-17页 |
·维吾尔族传统文学 | 第17-19页 |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 | 第17页 |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学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自然环境的深度滋养 | 第19-24页 |
·雪域史诗:藏族 | 第19-20页 |
·草原长歌:蒙古族 | 第20-23页 |
·天山牧歌:维吾尔族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文史哲合一的审美境界 | 第24-32页 |
·藏族传统文学 | 第24-27页 |
·刻画人物形象 | 第24-26页 |
·展现历史现实 | 第26页 |
·反映哲学思想 | 第26-27页 |
·蒙古族传统文学 | 第27-28页 |
·突出的文学艺术性 | 第27页 |
·逼真的历史再现性 | 第27-28页 |
·深刻的哲学思想性 | 第28页 |
·维吾尔族传统文学 | 第28-32页 |
·语言技巧高超 | 第28-30页 |
·历史画面宏伟 | 第30页 |
·哲学思维缜密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多元互动下的文学交流 | 第32-40页 |
·藏汉文学交流 | 第32-34页 |
·藏族文学作品的汉语翻译 | 第32页 |
·汉族文学作品在藏区的流传 | 第32-34页 |
·蒙古族文学与印藏汉文学交流 | 第34-38页 |
·印藏文学的翻译及对蒙古族文学的影响 | 第34-36页 |
·汉文创作的繁荣 | 第36-38页 |
·维吾尔族文学与波斯-阿拉伯汉文学交流 | 第38-40页 |
·与波斯-阿拉伯文学的交流 | 第38-39页 |
·与汉文学的交流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审美意识与文学风格 | 第40-44页 |
·审美意识在文学风格中的表现 | 第40-41页 |
·民族审美意识首先体现在它最直接的载体:语言上 | 第40-41页 |
·民族审美意识反映在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上 | 第41页 |
·审美意识形成的条件 | 第41-44页 |
·外部原因 | 第42-43页 |
·内部因素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