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2-29页 |
·碳纳米管简介 | 第12-17页 |
·碳纳米管的分类与性能 | 第12-13页 |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进展 | 第13-14页 |
·碳纳米管在生物电化学上的应用研究 | 第14-16页 |
·利用碳纳米管改善生物分子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 第14-15页 |
·利用碳纳米管降低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电位 | 第15页 |
·利用碳纳米管固定化酶 | 第15-16页 |
·利用碳纳米管进行直接电子传递 | 第16页 |
·碳纳米管生物电化学应用的前景展望 | 第16-17页 |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 | 第17-21页 |
·生物燃料电池的特点 | 第17-18页 |
·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 第18-19页 |
·酶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前景展望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第2章 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酶电极的制备与研究 | 第29-45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0-31页 |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 | 第31页 |
·碳纳米管的氨基化 | 第31-32页 |
·戊二醛交联 | 第32页 |
·吸附葡萄糖氧化酶 | 第32页 |
·Pt电极的预处理 | 第32页 |
·Nafion-GOD-MWCNTs/Pt电极的制作 | 第32页 |
·酶的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处理前后多壁碳纳米管的SEM图 | 第33-34页 |
·FT-IR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碳纳米管X射线衍射谱 | 第35-36页 |
·碳纳米管在电极表面的AFM图 | 第36-37页 |
·GOD-MWCNT/ Pt 电极电化学行为 | 第37-38页 |
·GOD- MWCNTs / Pt电极对β-D(+) 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 | 第38-39页 |
·传质特性 | 第39-40页 |
·酶的吸附量 | 第40-41页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3章 功能化碳纳米管修饰酶电极在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45-58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5-46页 |
·电池正极基底电极的制备 | 第46-47页 |
·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 | 第47页 |
·电池负极的制备 | 第47-48页 |
·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 | 第48页 |
·燃料电池的装配和工作原理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电池的极化实验 | 第49-50页 |
·电池输出特性影响参数 | 第50-52页 |
·电极的CV扫描 | 第52-53页 |
·电池工作性能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4章 以乙醇脱氢酶为生物催化剂的生物燃料电池 | 第58-70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59页 |
·碳布和铂电极的预处理 | 第59-60页 |
·酶电极的制作 | 第60页 |
·阴极的制备 | 第60页 |
·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 | 第60页 |
·电池的组装 | 第60-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CV扫描分析 | 第62-63页 |
·电池的极化实验 | 第63-64页 |
·电池的输出性能最佳参数测定 | 第64-66页 |
·电池长期工作的稳定性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5章 “三合一”膜燃料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70-85页 |
·引言 | 第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70-72页 |
·阳极上聚合物的制备 | 第72页 |
·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 | 第72页 |
·膜三合一电极(MEA)的制备 | 第72页 |
·ADH/ TBAB/ Nafion混合溶液的制备 | 第72-73页 |
·三合一膜燃料电池的组装 | 第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2页 |
·SEM图 | 第73-74页 |
·CV扫描分析 | 第74-75页 |
·FT–IR红外光谱分析 | 第75-76页 |
·电池的极化实验 | 第76-78页 |
·电池性能影响因素 | 第78-80页 |
·电池的电子传递示意图 | 第80-81页 |
·电池工作性能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6章 结论及工作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页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85-86页 |
·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语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