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9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贮食传播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 ·贮食传播特点 | 第15-16页 |
| ·贮食传播的动植物类群 | 第16-18页 |
| ·贮食动物行为类型及机制研究 | 第18-22页 |
| ·植物种子命运的追踪 | 第22-26页 |
| ·贮食传播——动植物协同进化? | 第26-27页 |
| ·研究展望 | 第27-29页 |
| 2 凉水自然保护区捕食红松种子的动物种类 | 第29-38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定点观察与放置观察 | 第29-30页 |
| ·铗夜法 | 第30页 |
| ·样线调查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凉水自然保护区捕食红松种子的动物种类 | 第31-35页 |
| ·地表放置与埋藏对红松种子存活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普通鳾贮藏红松种子行为观察 | 第38-44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定点观察法 | 第38页 |
| ·微生境调查 | 第38页 |
| ·行为界定与日活动节律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贮食行为时间分配与日活动节律 | 第39-40页 |
| ·贮点微生境 | 第40-41页 |
| ·贮点特征 | 第41-42页 |
| ·贮食重取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4 松鼠、星鸦贮食传播比较研究 | 第44-58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44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47页 |
| ·松鼠、星鸦贮点特征判别 | 第44-45页 |
| ·样方法 | 第45-46页 |
| ·贮食生境因子调查 | 第46页 |
| ·生境选择指数 | 第46-47页 |
| ·贮食密度和贮食量估算 | 第47页 |
| ·松鼠、星鸦贮食传播参数比较 | 第47-48页 |
| ·贮点大小 | 第47-48页 |
| ·贮点深度 | 第48页 |
| ·松鼠、星鸦贮食生境选择差异 | 第48-51页 |
| ·松鼠、星鸦贮食生境选择 | 第48-50页 |
| ·松鼠、星鸦贮食微生境选择 | 第50-51页 |
| ·松鼠、星鸦贮食密度与贮藏量差异 | 第51-54页 |
| ·凉水自然保护区贮食量的初步估算 | 第51-52页 |
| ·不同生境内的贮食量 | 第52-53页 |
| ·松鼠、星鸦贮食量比较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7页 |
| ·松鼠、星鸦贮食传播参数差异及其对红松天然更新的作用 | 第54-56页 |
| ·松鼠、星鸦贮食生境选择差异及其对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贮食传播对红松种子命运的影响 | 第58-73页 |
| ·贮食动物贮藏红松种子的萌发活力 | 第58-60页 |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 ·被贮藏种子的活力 | 第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贮食重取 | 第60-66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60-61页 |
|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 ·贮食动物野外重取率 | 第62-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 ·松鼠贮食传播红松种子的距离 | 第66-71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67页 |
| ·研究方法 | 第67-68页 |
| ·动物对红松球果的捕食与搬运 | 第68-69页 |
| ·松鼠贮藏红松球果距离 | 第69-70页 |
| ·不同放置点对松鼠贮藏距离的影响 | 第70页 |
| ·讨论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