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 1 前言 | 第8-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 ·适应新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 | 第8-9页 |
| ·体育课程改革为定向运动在大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第9-10页 |
|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江苏省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10页 |
| ·防止现代文明病对大学生的侵害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2 定向运动的理论探析 | 第16-21页 |
| ·定向运动的定义 | 第16-17页 |
| ·定向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9页 |
| ·定向运动的起源与传播 | 第17页 |
| ·世界定向运动的发展 | 第17-18页 |
| ·定向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 第18-19页 |
| ·定向运动的特点 | 第19页 |
| ·群众性 | 第19页 |
| ·趣味性 | 第19页 |
| ·竞争性 | 第19页 |
| ·成绩的不可知晓性 | 第19页 |
| ·知识性和一定的军事意义 | 第19页 |
| ·大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意义 | 第19-21页 |
|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 第20页 |
| ·提高生存能力 | 第20页 |
| ·培养团队精神 | 第20页 |
| ·造就强健体魄 | 第20-21页 |
|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 第21页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21-22页 |
|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2页 |
|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2页 |
| ·访谈法 | 第22页 |
| ·逻辑归纳法 | 第22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2-31页 |
| ·江苏省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 | 第22-28页 |
| ·江苏省各学校开展定向运动的组织形式 | 第22-23页 |
| ·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 ·学生对于参与定向运动的态度分析 | 第23页 |
| ·学生参与程度调查分析 | 第23-24页 |
| ·对教学效果的分析 | 第24页 |
| ·影响大学生参加定向运动的原因调查结果 | 第24页 |
| ·江苏省普通高校定向运动教学的基本情况 | 第24-27页 |
| ·教材的选用 | 第25页 |
| ·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分析 | 第25-27页 |
| ·教学场地与教学过程控制 | 第27页 |
| ·定向运动教学评价 | 第27-28页 |
| ·江苏省高校从事定向运动的教师师资状况分析 | 第28页 |
| ·年龄与性别结构 | 第28页 |
| ·学历结构 | 第28页 |
| ·执教年限 | 第28页 |
| ·江苏省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地图和制图员现状 | 第28-29页 |
| ·影响定向运动在江苏省高校广泛开展的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 ·学校领导重视情况 | 第29-30页 |
| ·学校政策问题 | 第30页 |
| ·经费问题 | 第30页 |
| ·学校场地器材 | 第30页 |
| ·师资力量和学校宣传情况 | 第30-31页 |
| 5 结论和建议 | 第31-36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江苏省有充分的自然资源和高校校园作为场地的保障 | 第31页 |
| ·能解决体育场馆不足的情况 | 第31页 |
|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对定向运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第31页 |
| ·定向运动可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及个人能力 | 第31-32页 |
| ·制约定向运动开展的一些因素需要解决 | 第32页 |
| ·建议 | 第32-36页 |
|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领导和学生对定向运动的认知与参与程度 | 第32页 |
| ·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 第32-33页 |
| ·规范课程评价体系,更新课程评价理念 | 第33页 |
| ·重视定向运动场地、地图以及定向教材建设 | 第33页 |
| ·建立校园定向俱乐部 | 第33-34页 |
|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 第34页 |
| ·加快器材的研制与开发 | 第34页 |
| ·完善定向运动教学内容体系 | 第34页 |
| ·建立高校、测绘部门和户外俱乐部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