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一、“治未病”概念分析 | 第9-10页 |
1. 《辞海》的解释 | 第9页 |
2. 《黄帝内经》的论述 | 第9页 |
3. 《难经》的论述 | 第9-10页 |
二、早期的治未病实践 | 第10-11页 |
三、“治未病”理论的萌芽 | 第11-12页 |
1. “治未病”实践的继续进步 | 第11页 |
2. 理论思维的发展 | 第11-12页 |
四、“治未病”理论的形成 | 第12-18页 |
(一) 《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 | 第13-17页 |
1. 内养正气 | 第13-16页 |
(1) 顺应天时 | 第13-14页 |
(2) 合理饮食 | 第14页 |
(3) 心神调养 | 第14-15页 |
(4) 适度运动 | 第15-16页 |
2. 外避邪气 | 第16页 |
3. 患病早治 | 第16-17页 |
(三) 《难经》对治未病思想的发挥 | 第17-18页 |
五、张仲景对“治未病”理论的传承 | 第18-24页 |
(一) 张仲景学术渊源考辩 | 第18-19页 |
(二)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24页 |
1. 未病先防 | 第19-20页 |
(1) 养慎防病 | 第19页 |
(2) 饮食禁忌 | 第19-20页 |
2. 早期治疗 | 第20-21页 |
(1) 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 第20页 |
(2) 关于早期治疗的现代思考 | 第20-21页 |
3. 既病防变 | 第21-23页 |
(1) 防止疾病由表及里的传变 | 第21页 |
(2) 防止药毒致病 | 第21-23页 |
4. 病后防复 | 第23-24页 |
(1) 病后防复的重要性 | 第23页 |
(2) 病后防复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 第23-24页 |
六、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 | 第24-31页 |
(一) 保元气 | 第25-26页 |
1. 元气概念辨析 | 第25-26页 |
2. 保元气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第26页 |
(二) 顾阳气 | 第26-28页 |
1. 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 第26-27页 |
2. 扶助阳气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三) 存津液 | 第28-29页 |
1. 存津液的重要作用 | 第28-29页 |
2. 存津液的治疗方法 | 第29页 |
(四) 护胃气 | 第29-31页 |
1. 脾胃乃后天之本 | 第29-30页 |
2. 护胃气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七、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附:文献综述 | 第35-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