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写词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1 引言 | 第16-34页 |
| ·植物防御反应的激发子 | 第16-17页 |
| ·昆虫取食诱导植物的局部防御信号 | 第17-22页 |
| ·早期信号事件 | 第17-20页 |
| ·植物体内的信号分子 | 第20-22页 |
| ·植物的系统性防御信号 | 第22-26页 |
| ·电信号 | 第23页 |
| ·系统素 | 第23-24页 |
| ·茉莉酸 | 第24-25页 |
| ·水杨酸 | 第25页 |
| ·其他的信号分子 | 第25-26页 |
| ·昆虫诱导的植物间的防御信号 | 第26-31页 |
| ·具有信号功能的挥发物 | 第26-29页 |
| ·植物挥发物释放的规律 | 第29-30页 |
| ·植物挥发物的生态功能 | 第30-31页 |
| ·展望 | 第31-32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2-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2 虫咬诱导合作杨叶片中防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34-44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用虫 | 第35页 |
| ·虫咬处理 | 第35页 |
| ·RNA提取 | 第35-36页 |
| ·基因芯片流程 | 第36页 |
| ·芯片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总RNA提取 | 第38页 |
| ·芯片信号散点图 | 第38-39页 |
| ·虫咬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41-44页 |
| ·早期信号事件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1页 |
| ·信号分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1-42页 |
| ·防御蛋白相关基因 | 第42-44页 |
| 3 虫咬诱导的合作杨叶片中的氧化反应 | 第44-53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实验用虫 | 第45页 |
| ·虫咬处理 | 第45页 |
| ·抑制剂处理 | 第45页 |
| ·过氧化氢原位定位 | 第45-46页 |
| ·POD活性测定 | 第46页 |
| ·PPO活性测定 | 第46页 |
| ·CAT活性测定 | 第46页 |
| ·APX活性测定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过氧化氢的原位定位 | 第46-47页 |
| ·虫咬诱导的酶活性变化 | 第47-48页 |
| ·抑制剂处理后的酶活变化 | 第48-50页 |
| ·讨论 | 第50-53页 |
| 4 过氧化氢、茉莉酸和脱落酸在虫咬诱导的合作杨防御反应中的关系 | 第53-62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虫咬处理 | 第54页 |
| ·MeJA熏蒸处理 | 第54页 |
| ·抑制剂处理 | 第54-55页 |
|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第55页 |
| ·ABA及JA分析 | 第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 ·虫咬及MeJA熏蒸诱导的合作杨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变化 | 第55-56页 |
| ·DPI处理后的虫咬及MeJA熏蒸合作杨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变化 | 第56-57页 |
| ·虫咬叶片中JA和ABA含量变化 | 第57页 |
| ·JA和ABA含量的系统性变化 | 第57-58页 |
| ·讨论 | 第58-62页 |
| 5 损伤诱导的合作杨醛类挥发物的释放 | 第62-70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 ·损伤处理 | 第63页 |
| ·挥发物的采集 | 第63页 |
| ·挥发物的分析和鉴定 | 第63-64页 |
|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 ·讨论 | 第67-70页 |
| 6 不同光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下复叶槭C5-C10醛类的释放 | 第70-81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 ·不同光强处理 | 第70-71页 |
| ·不同氧气浓度处理 | 第71页 |
|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 | 第71页 |
| ·挥发物的采集 | 第71页 |
| ·挥发物的分析和鉴定 | 第71-72页 |
|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 ·过氧化氢原位定位 | 第72页 |
| ·超氧阴离子原位定位 | 第7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 ·讨论 | 第78-81页 |
| 7 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和苯骈噻唑在合作杨植株间的信号作用 | 第81-91页 |
| ·引言 | 第81-8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 ·化合物 | 第82页 |
| ·损伤和伤诱导挥发物处理 | 第82页 |
| ·伤诱导挥发物的采集 | 第82-83页 |
| ·化合物处理 | 第83页 |
| ·挥发物的分析和鉴定 | 第83页 |
| ·挥发物的定性和定量 | 第83页 |
| ·叶片中酚酸的测定 | 第83-8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8页 |
| ·损伤叶片和挥发物诱导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84-85页 |
| ·损伤叶片MeSA,benzothiazole和MeJA的释放 | 第85-87页 |
| ·外源MeJA,MeSA和benzothiazole诱导的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 第87-88页 |
| ·讨论 | 第88-91页 |
| 8 混合挥发物诱导合作杨叶片中防御酶类活性变化 | 第91-102页 |
| ·引言 | 第91-9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 ·实验材料 | 第92页 |
| ·实验用虫 | 第92页 |
| ·虫咬诱导挥发物熏蒸 | 第92页 |
| ·不同抑制剂处理的虫咬叶释放挥发物熏蒸 | 第92页 |
| ·虫咬诱导挥发物熏蒸不同处理抑制剂离体枝 | 第92-93页 |
| ·化合物熏蒸处理 | 第93页 |
| ·POD活性测定 | 第93页 |
| ·PPO活性测定 | 第93页 |
| ·PAL活性测定 | 第93-9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9页 |
| ·讨论 | 第99-102页 |
| 9 讨论与结论 | 第102-108页 |
| ·讨论 | 第102-106页 |
| ·结论 | 第106-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9页 |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19-120页 |
| 导师简介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