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凝吸附/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概述 | 第9-23页 |
| ·我国水污染现状 | 第9页 |
| ·我国污水处理状况和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 ·小城镇污水处理特性及技术现状 | 第11-13页 |
| ·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特性 | 第11-12页 |
| ·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 第12-13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技术概述 | 第13-20页 |
| ·强化一级处理的概念及意义 | 第13-14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技术类型 | 第14-17页 |
| ·生物絮凝吸附强化一级处理的工艺特点 | 第17-18页 |
| ·生物絮凝吸附强化一级处理与其它工艺的组合 | 第18-20页 |
|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3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2 试验流程、装置及运行 | 第23-31页 |
| ·试验场地 | 第23页 |
| ·试验流程与装置 | 第23-25页 |
| ·试验流程 | 第23页 |
| ·试验装置 | 第23-25页 |
| ·试验污水水质 | 第25-26页 |
| ·试验安排 | 第26-27页 |
|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7-28页 |
| ·取样说明 | 第27页 |
| ·测试项目、方法及频率 | 第27-28页 |
| ·试验装置的启动 | 第28-31页 |
| ·活性污泥段的启动 | 第28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池挂膜启动 | 第28-31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31-63页 |
| ·流量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1-36页 |
| ·再生池溶解氧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6-41页 |
| ·絮凝池污泥负荷单因素试验 | 第41-46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段污泥龄单因素试验 | 第46-51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水比单因素试验 | 第51-56页 |
| ·温度单因素试验 | 第56-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87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段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79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段去除有机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6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段去除悬浮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67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段硝化和脱氮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5页 |
| ·强化一级处理段除磷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79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段试验结果分析 | 第79-85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段去除有机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1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段去除悬浮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2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段去除氮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 ·生物接触氧化段去除磷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5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87-95页 |
| ·动力学模型概述 | 第87-88页 |
|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88-93页 |
| ·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选择 | 第88页 |
|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探讨 | 第88-91页 |
|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求解 | 第91-92页 |
| ·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检验 | 第92-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5页 |
| ·建议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 附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