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蛹虫草液体产孢条件优化及其侵染过程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前言第12-25页
 1 蛹虫草基本生物学特性第12-13页
   ·分类地位第12页
   ·地理分布及生境第12页
   ·形态特征第12页
   ·寄主范围及侵染过程第12-13页
 2 蛹虫草无性型的形态及分类地位研究概况第13-15页
   ·虫花是蛹虫草的无性型第13页
   ·蛹虫草的无性型是一种头孢霉第13-14页
   ·蛹虫草的无性型是一种拟青霉第14-15页
   ·蛹虫草的无性型是一种轮枝菌第15页
 3 蛹虫草的综合利用第15-20页
   ·蛹虫草的药理活性及其在医药开发上的应用第15-18页
     ·抗肿瘤活性第16页
     ·免疫调节第16页
     ·抗氧化、延缓衰老第16-17页
     ·抗疲劳第17页
     ·其他第17-18页
   ·蛹虫草在农业上的应用第18-20页
     ·蛹虫草在农业和卫生害虫防治上的应用第18-19页
     ·蛹虫草用于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潜力第19-20页
   ·蛹虫草安全性研究第20页
 4 昆虫病原真菌液体深层产孢培养研究第20-22页
   ·球孢白僵菌第20-21页
   ·绿僵菌第21页
   ·玫烟色拟青霉第21-22页
   ·其他第22页
 5 表面响应法在微生物培养条件优化中的应用第22-23页
 6 蛹虫草侵染蚕蛹的机制研究第23-24页
   ·蚕蛹的生理状态及前处理第23页
   ·菌种以及接种方式第23-24页
   ·接种后培养方式第24页
 7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4-25页
第2章 蛹虫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筛选第25-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供试菌株第25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5页
   ·主要试剂第25-26页
   ·试验方法第26-28页
     ·培养基第26页
     ·蛹虫草菌株的分离及保藏第26-27页
     ·高产孢菌株的筛选第27页
       ·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27页
       ·培养条件第27页
       ·液生孢子产量及萌发率检测第27页
       ·数据分析第27页
     ·蛹虫草菌株鉴定第27-28页
       ·形态学观察第27-28页
       ·分子鉴定第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30页
   ·菌株筛选第28-29页
   ·蛹虫草菌株1022的形态学鉴定第29-30页
   ·蛹虫草菌株1022的分子鉴定第30页
 3 讨论第30-33页
   ·活力孢子数作为菌种筛选标准的必要性第30页
   ·蛹虫草无性型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地位第30-32页
   ·分子鉴定第32-33页
第3章 蛹虫草液体产孢条件研究第33-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8页
   ·供试菌株第33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3页
   ·主要试剂第33页
   ·试验方法第33-38页
     ·分生孢子液的制备第33页
     ·基本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第33-34页
     ·孢子形成过程的形态学观察第34页
     ·培养参数测定第34页
       ·孢子产量及其萌发率测定第34页
       ·生物量测定第34页
       ·残糖测定第34页
       ·pH测定第34页
     ·试验设计第34-38页
       ·单因素筛选第34-35页
       ·部分析因设计第35-36页
       ·最陡爬坡试验第36-37页
       ·旋转中心组合设计第37-38页
     ·数据分析第38页
     ·模型的验证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50页
   ·蛹虫草1022菌株液体培养的显微观察第38-41页
     ·液体培养条件下的宏观形态第38-39页
     ·液生孢子形成过程第39-41页
   ·液体产孢动态及最适培养时间的确定第41-42页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42-46页
     ·不同碳源对蛹虫草液体产孢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氮源对蛹虫草液体产孢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金属元素对蛹虫草液体产孢的影响第44-45页
       ·宏量元素第44页
       ·微量元素第44-45页
     ·不同维生素对蛹虫草液体产孢的影响第45-46页
   ·部分析因设计筛选关键因子第46页
   ·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佳试验范围第46-47页
   ·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拟合第47-48页
   ·模型的验证第48-50页
 3 讨论第50-53页
   ·液体和固体产孢过程比较第50-51页
     ·孢子形成的模式第50页
     ·产孢结构第50-51页
       ·分生孢子的二型性第50页
       ·分生孢子的排列方式第50-51页
   ·两类孢子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潜力比较第51页
   ·培养条件对蛹虫草液体产孢的影响第51-52页
     ·培养条件的影响第51-52页
     ·营养生长与产孢的关系第52页
   ·响应面设计方法的优势第52-53页
第4章 蛹虫草侵染蚕蛹的初步研究第53-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供试菌种及蚕蛹第53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53页
   ·试验方法第53-54页
     ·培养基及基本培养条件第53页
     ·不同接种体及接种方式的影响第53-54页
       ·营养菌丝体穿刺接种第53页
       ·气生及液生分生孢子液制备及接种第53-54页
     ·接种后培养及观察第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55页
   ·营养菌丝体穿刺接种第54页
   ·分生孢子液注射接种第54页
     ·分生孢子液接种活蛹第54页
     ·分生孢子液接种经75%酒精表面消毒的蚕蛹第54页
   ·分生孢子液浸泡接种第54-55页
     ·气生分生孢子液第54-55页
     ·液生分生孢子液第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接种体的选择第55页
   ·蚕蛹的前处理第55-56页
   ·接种方式第56页
   ·入侵机制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约翰·多恩诗歌中爱的思辩
下一篇:水稻长穗大粒RIL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