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专用汽车论文

拉臂式垃圾车车厢结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引言第11页
   ·结构优化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第11-14页
   ·结构优化方法的发展与现状第14-17页
     ·数学规划法和优化准则法第14-15页
     ·序列数学规划法与近似概念第15-17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19页
     ·问题的提出第17页
     ·本文的工作第17-19页
第二章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处理、导重法与敏度分析第19-31页
   ·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第19页
   ·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处理第19-22页
     ·归一化处理第19页
     ·包络函数第19-22页
     ·数学模型的最终形式第22页
   ·导重法理论简介第22-28页
     ·单性态约束导重法第23-25页
     ·导重的意义与迭代控制第25-26页
     ·单约束最轻设计导重法第26-27页
     ·库恩—塔克乘子的求法第27-28页
   ·灵敏度分析第28-31页
     ·灵敏度分析方法第28-30页
     ·结构特征应力的敏度计算第30-31页
第三章 垃圾车车厢结构的载荷表达第31-42页
   ·拉臂式压缩垃圾车结构第31页
   ·液压缸压力与结构应力测试第31-33页
     ·测试方法与测点位置第31-32页
     ·测试结果第32-33页
   ·载荷的数学表达第33-41页
     ·垃圾外形曲面及其数学表达第33-34页
     ·垃圾密度函数第34-35页
     ·垃圾载荷的数学表达第35-40页
     ·拉臂的作用载荷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优化前车厢结构有限元分析第42-65页
   ·有限元分析概述第42-44页
   ·车厢结构有限元模型第44-46页
     ·节点单元网格划分第44-45页
     ·边界约束第45页
     ·载荷的施加第45-46页
   ·优化前车厢结构有限元分析第46-64页
     ·工况1—满载挤入工况第47-50页
     ·工况2—满载地面静止工况第50-51页
     ·工况3—满载上车前轮离地起始工况第51-53页
     ·工况4—满载上车前轮离地结束工况第53-55页
     ·工况5—满载上车后轮离地起始工况第55-57页
     ·工况6—满载上车后轮离地结束工况第57-58页
     ·工况7—满载平稳行驶与静止工况第58-60页
     ·工况8—满载颠簸行驶与刹车工况第60-62页
     ·工况9—满载倾卸顶起起始工况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车厢结构形状优化第65-74页
   ·概述第65页
   ·车厢结构形状优化第65-69页
     ·车厢截面形状优选第65-66页
     ·分段弧线截面车厢外形曲线方程第66-67页
     ·车厢后门形状优化第67-68页
     ·车厢结构的局部调整第68-69页
   ·形状优化后车厢结构有限元分析第69-73页
     ·工况1—满载挤入工况第70-71页
     ·工况5—满载上车后轮离地起始工况第71-72页
     ·工况8—满载颠簸行驶与刹车工况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车厢结构尺寸优化设计第74-95页
   ·车厢结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与处理第74-78页
     ·车厢结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第74-77页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处理第77-78页
   ·结构尺寸优化方法—以ANSYS为分析器的结构优化导重法第78-81页
     ·参数化语言APDL与ANSYS优化过程介绍第78-80页
     ·以ANSYS为分析器的结构优化导重法第80-81页
   ·车厢结构尺寸的优化迭代计算第81-84页
   ·优化后车厢结构有限元分析第84-93页
     ·工况1—满载挤入工况有限元分析第84-85页
     ·工况2—满载地面静止工况有限元分析第85-86页
     ·工况3—满载上车前轮离地起始工况有限元分析第86-87页
     ·工况4—满载上车前轮离地结束工况有限元分析第87-88页
     ·工况5—满载上车后轮离地起始工况有限元分析第88-89页
     ·工况6—满载上车后轮离地结束工况有限元分析第89-90页
     ·工况7—满载平稳行驶与静止工况有限元分析第90-91页
     ·工况8—满载颠簸行驶与刹车工况有限元分析第91-92页
     ·工况9—满载倾卸顶起起始工况有限元分析第92-93页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5-97页
   ·总结第95-96页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石油价格问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
下一篇:上市公司业绩报告的市场反应与股权结构的关系--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