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矿井高温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 ·矿内热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 ·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 2 矿井风流热湿交换理论基础 | 第17-37页 |
| ·矿内热源分析 | 第17-22页 |
| ·矿井进风温度 | 第17页 |
| ·井下风流的自压缩热 | 第17-18页 |
| ·机电设备散热 | 第18页 |
| ·氧化放热 | 第18页 |
| ·地下热水放热 | 第18-19页 |
| ·围岩散热 | 第19-20页 |
| ·其它热源 | 第20-22页 |
| ·围岩与风流间热湿交换理论 | 第22-29页 |
| ·围岩内的热传导 | 第22-26页 |
| ·巷壁与风流间的对流换热 | 第26-27页 |
| ·巷壁与风流间的对流传质 | 第27-29页 |
| ·围岩散热的计算及水分蒸发的处理 | 第29-31页 |
| ·从巷壁进入风流的显热 | 第29-30页 |
| ·从巷壁进入风流的潜热(水分蒸发的处理) | 第30-31页 |
| ·井巷围岩调热圈温度场 | 第31-32页 |
| ·井巷围岩调热圈温度场概念 | 第31页 |
| ·围岩调热圈半径的变化 | 第31-32页 |
| ·风流温度及湿度计算方法概述 | 第32-34页 |
| ·现场实测值统计法 | 第33页 |
| ·模拟巷道法 | 第33页 |
| ·数学分析法 | 第33页 |
| ·数值模拟法 | 第33-34页 |
| ·解算区域网格化及微分方程离散化的方法 | 第34-36页 |
| ·解算区域的网格化 | 第34页 |
| ·微分方程离散化方法概述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巷道内风流温度及湿度的计算 | 第37-58页 |
| ·概述 | 第37-38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有限差分法解算 | 第39-48页 |
| ·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 ·围岩内部点的温度计算 | 第40-42页 |
| ·巷道壁面温度的确定 | 第42-43页 |
| ·风流含湿量的确定 | 第43-45页 |
| ·风流温度及湿度计算 | 第45-46页 |
| ·解算程序 | 第46-48页 |
| ·含湿量对围岩温度、围岩散热量、风流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 ·含湿量对围岩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含湿量对壁面温度的影响 | 第49页 |
| ·含湿量对围岩散热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含湿量对风流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含湿量对风流湿度的影响 | 第51页 |
| ·围岩初始温度分布对风流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 第51-57页 |
| ·巷道贯通时围岩温度的分布 | 第52-53页 |
| ·围岩初始温度分布对风流温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 ·围岩初始温度分布对风流湿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4 潮湿巷道围岩温度、围岩散热量和风流热环境计算分析 | 第58-68页 |
| ·围岩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 | 第58-59页 |
| ·通风时间对围岩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湿度系数对围岩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9页 |
| ·围岩壁面温度变化规律 | 第59-61页 |
| ·围岩散热变化规律 | 第61-64页 |
| ·通风时间对围岩散热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湿度系数对围岩散热的影响 | 第62-64页 |
| ·风流温度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 ·通风时间对风流温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湿度系数对风流温度的影响 | 第65页 |
| ·风流湿度分布及变化规律 | 第65-67页 |
| ·通风时间对风流湿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湿度系数对风流湿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5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 第68-71页 |
| ·本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68-69页 |
| ·进一步工作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