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非渗透表面 | 第10页 |
| ·地表温度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12-14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目标及成果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14-2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15-21页 |
| ·研究所用数据 | 第15页 |
| ·调整像元空间分辨率 | 第15-17页 |
| ·将影像的亮度值(DN 值)转化为大气层顶反射率 | 第17-21页 |
| 第三章 非渗透表面丰度的提取 | 第21-44页 |
| ·混合像元产生的背景 | 第21页 |
| ·SMA(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理论 | 第21-22页 |
| ·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 | 第22-25页 |
| ·非线性光谱混合模型[30] | 第25-26页 |
| ·基于辐射理论的混合模型 | 第25页 |
| ·几何光学森林冠层模型 | 第25-26页 |
| ·SAIL 模型 | 第26页 |
| ·端元模型及丰度提取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归一化光谱混合分析模型(NSMA) | 第27-32页 |
| ·最小噪声分离(MINIMUM NOISE FRACTION,MNF)变换 | 第32-37页 |
| ·像元纯净指数(PPI) | 第37-39页 |
| ·N 维散度分析 | 第39-41页 |
| ·生成端元比例影像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地表温度的获得 | 第44-68页 |
| ·地表温度获得方法 | 第44页 |
| ·遥感方法反演地表温度 | 第44-47页 |
| ·电磁波基本特征 | 第44-45页 |
| ·遥感的定义及遥感图像数据的基本特征 | 第45-46页 |
| ·几种常见的遥感温度反演数据源 | 第46页 |
| ·Landsat 简介 | 第46-47页 |
| ·温度反演方法 | 第47-50页 |
| ·分裂窗算法 | 第48-49页 |
| ·发展的分裂窗算法 | 第49-50页 |
| ·前景广阔的单窗算法 | 第50页 |
| ·针对LANDSAT TM 数据的几种算法 | 第50-53页 |
| ·大气校正法 | 第50-51页 |
| ·Qin 等的单窗算法 | 第51页 |
| ·Jimenez-Munoz 等的单波段方法 | 第51-52页 |
| ·Weng 等的方法 | 第52-53页 |
| ·本文使用的温度反演方法 | 第53-68页 |
| ·单窗算法 | 第53-54页 |
| ·所需参数的获得 | 第54-64页 |
| ·反演结果 | 第64-68页 |
| 第五章 非渗透表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分析 | 第68-81页 |
| ·地表温度与各端元的相关性 | 第68-71页 |
| ·地表温度差与非渗透表面丰度差的关系 | 第71-74页 |
| ·不同尺度下地表温度和非渗透表面的相关性 | 第74-75页 |
| ·两时段其它端元丰度比较 | 第75-78页 |
|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性 | 第78-79页 |
| ·利用高增益影像和低增益影像反演出地表温度的对比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 ·非渗透表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 ·创新之处 | 第82页 |
| ·不足之处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