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13-23页 |
(一) 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基础理论 | 第13-15页 |
1、产业政策基础理论 | 第13-14页 |
2、产业政策法基础理论 | 第14-15页 |
(二) 规划政策、法律、政策性法律的区别 | 第15-16页 |
(三) 产业振兴规划的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1、市场失灵理论 | 第17页 |
2、赶超战略理论 | 第17-18页 |
3、规模经济理论 | 第18页 |
4、结构转换理论 | 第18-19页 |
(四) 产业振兴规划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 第19-20页 |
(五) 对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基本分析 | 第20-23页 |
1、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定性分析 | 第20页 |
2 、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内容的基本分析 | 第20-23页 |
二、我国产业振兴规划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 第23-32页 |
(一)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位阶问题 | 第23-24页 |
(二)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科学性问题 | 第24-27页 |
1、《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主体与过程 | 第24-26页 |
2、产业振兴的选择依据 | 第26-27页 |
(三)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内容的可实施性问题 | 第27-29页 |
(四) 产业振兴规划与相关法律、实施机构的衔接问题 | 第29-32页 |
1、企业重组对反垄断法的适用 | 第29页 |
2、地方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3、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与监督机构不够明确 | 第30-32页 |
三、日美韩三国产业政策法的实践及启示 | 第32-39页 |
(一) 日本产业振兴法的实践与启示 | 第32-34页 |
1、日本产业振兴法基本认识 | 第32-33页 |
2、对日本产业振兴法的简要评析 | 第33-34页 |
(二) 美国产业法的实践及启示 | 第34-36页 |
1、对美国产业法的基本认识 | 第34-35页 |
2、对美国产业法的简要评析 | 第35-36页 |
(三) 韩国的产业政策法实践及启示 | 第36-39页 |
1、对韩国产业政策法的基本认识 | 第36-37页 |
2、对韩国产业政策法的简要评析 | 第37-39页 |
四、完善我国产业振兴规划的思考和建议 | 第39-44页 |
(一) 重视产业规划制定,加强公众参与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 第39页 |
(二) 适时制定产业振兴法,体现我国整个产业的发展要求 | 第39-41页 |
(三) 把握产业振兴的适度性,防止政府对产业的过度干预 | 第41-42页 |
(四) 完善产业振兴规划的内容 | 第42页 |
(五) 加强对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与监督检查 | 第42-43页 |
(六) 加强产业振兴与相关制度的联系,防止产业振兴的副作用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