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经济学界关于类似问题的研究成果 | 第15页 |
·经济法学界关于类似问题的研究成果 | 第15-18页 |
·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基本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相关争议问题的梳理 | 第21-28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经济学语境中的产业政策 | 第21-23页 |
·经济学语境中的竞争政策 | 第23-24页 |
·法学语境中的产业法与竞争法 | 第24页 |
·相关争议问题的梳理 | 第24-27页 |
·产业法是否等于产业政策,竞争法是否等于竞争政策? | 第24-26页 |
·产业法/产业政策中是否可以包含竞争法/竞争政策的相关内容? | 第26页 |
·国际竞争法是否等同于国际竞争政策?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当前经济实践中产业法与竞争法两相对冲的实证分析 | 第28-33页 |
·产业法与竞争法两相对冲的表现 | 第28-30页 |
·政府产业意志对市场竞争意志的压制 | 第28-29页 |
·“适用除外条款”构筑产业政策法统治的“王国” | 第29-30页 |
·产业意志及产业法的滥用导致恶性循环 | 第30页 |
·产业法与竞争法两相对冲的成因 | 第30-33页 |
·传统的理念和行为范式在特定产业领域的监守 | 第30-31页 |
·国际环境的压迫效应与传统的监守互相映照和强化 | 第31-32页 |
·既有制度和利益造成路径依赖 | 第32页 |
·诸多应然制度缺位 | 第32-33页 |
第4章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理论基础 | 第33-39页 |
·从部门法划分理论的反思看两法功能组合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部门法划分理论的评介及其对两法对冲的影响 | 第33-34页 |
·实现科学合理的部门法分工要求两法之间的功能组合 | 第34-35页 |
·法律间功能组合的一般性理论 | 第35-39页 |
·法律功能的界定 | 第35-36页 |
·“组合”的含义与定位 | 第36-37页 |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理论需要与现实诉求 | 第37-39页 |
第5章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实践意义 | 第39-44页 |
·缔造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 | 第39-41页 |
·两法功能组合在缔造和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中的价值 | 第39-40页 |
·两法功能组合在缔造和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中的表现 | 第40-41页 |
·促进与维护社会竞争利益 | 第41-44页 |
·社会竞争利益的生成逻辑 | 第41-42页 |
·两法功能组合对社会竞争利益的保护 | 第42-44页 |
第6章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基本框架 | 第44-49页 |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理念 | 第44-45页 |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原则 | 第45页 |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层次 | 第45-47页 |
·理念层次的组合:社会竞争意志的价值优位与制度化表达 | 第45-46页 |
·规范层次的组合:产业法与竞争法具体制度间的功能组合 | 第46-47页 |
·现实层次的组合:从对冲中探寻通往协调之路 | 第47页 |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机制 | 第47-49页 |
第7章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一般制度结构 | 第49-52页 |
·两法功能组合的基本制度模式比较 | 第49-50页 |
·中国经济背景下两法功能组合的一般性制度结构设计 | 第50-52页 |
第8章 产业法与竞争法功能组合的个案分析 | 第52-64页 |
·从两法功能组合角度看我国反垄断法是否应规制行政垄断 | 第52-55页 |
·对相关争论的评述 | 第52-53页 |
·中国行政垄断的特殊性在哪里? | 第53-54页 |
·反垄断法能不能有效规制中国的行政垄断? | 第54-55页 |
·从两法功能组合角度看企业所得税合并后我国企业法律制度竞争力的再造 | 第55-59页 |
·应全面理解企业所得税合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5-56页 |
·我国企业法律制度竞争力的发展历程 | 第56-58页 |
·两法功能组合与我国企业法律制度竞争力的再造 | 第58-59页 |
·从两法功能组合角度看我国外资并购中的经济安全问题 | 第59-64页 |
·背景与问题 | 第59-60页 |
·从两法功能组合角度科学认识并解决我国外资并购中的经济安全问题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