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8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背景、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水土保持监测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水土保持监测综述 | 第12-15页 |
| ·水土保持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 第21-28页 |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 | 第21-22页 |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 | 第22-24页 |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 第24-27页 |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8页 |
| ·项目概况 | 第2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8-32页 |
| ·地理位置 | 第28页 |
| ·地形地貌 | 第28-29页 |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 第29页 |
| ·水文与气象 | 第29-31页 |
| ·土壤与植被 | 第31-32页 |
| ·项目区各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 | 第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 ·监测点布设 | 第33页 |
| ·植被调查 | 第33-35页 |
| ·土壤侵蚀监测 | 第35-36页 |
|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测定 | 第36-3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 ·项目区水土流失量 | 第38-41页 |
| ·项目区背景侵蚀模数 | 第38-39页 |
| ·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 | 第39-40页 |
| ·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量 | 第40-41页 |
| ·项目区植被恢复效果 | 第41-44页 |
| ·水土保持植物的选择 | 第41页 |
| ·植物措施的实施情况 | 第41-42页 |
| ·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 第42-44页 |
| ·各防治分区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 第44-49页 |
| ·各防治分区土壤容重 | 第44页 |
| ·各防治分区土壤孔隙度 | 第44-45页 |
| ·各防治分区土壤贮水量 | 第45-46页 |
| ·各防治分区土壤入渗性能 | 第46-47页 |
| ·各防治分区土壤分形维数 | 第47-48页 |
| ·土壤分形维数与容重、孔隙度和渗透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各防治分区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 第49-50页 |
| ·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相关性 | 第50-51页 |
| 5 结论 | 第51-53页 |
| ·项目区水土流失量 | 第51页 |
| ·项目区植被恢复效果 | 第51-52页 |
|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