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诚信缺失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路径 | 第14-16页 |
一、大学生求职诚信缺失及其表现 | 第16-29页 |
(一) 大学生求职诚信的基本概念 | 第16-21页 |
1. 诚信内涵 | 第16-17页 |
2. 诚信三维透视 | 第17-19页 |
3. 大学生求职诚信的内涵及特征 | 第19-21页 |
(二) 大学生求职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1-25页 |
1. 简历注水 | 第21-22页 |
2. 证书伪造 | 第22-23页 |
3. 面试虚夸 | 第23-24页 |
4. 频频违约 | 第24-25页 |
(三) 大学生求职诚信缺失的主要特点 | 第25-29页 |
1. 行为普遍化 | 第25-26页 |
2. 目的功利化 | 第26页 |
3. 手段多样化 | 第26-27页 |
4. 矛盾凸显化 | 第27-29页 |
二、大学生求职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29-44页 |
(一) 信用体系不完善 | 第29-31页 |
1. 信用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9-30页 |
2.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30页 |
3. 大学生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30-31页 |
(二) 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 第31-37页 |
1. 传统诚信观的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2. 社会诚信缺失客观存在 | 第32-34页 |
3. 就业压力过大 | 第34-35页 |
4. 信用建设中的政府作为不力 | 第35-37页 |
(三) 学校诚信教育弱化 | 第37-38页 |
1. 诚信教育存在不足 | 第37-38页 |
2. 教育者诚信形象失范 | 第38页 |
3. 诚信教育管理不到位 | 第38页 |
(四) 家庭诚信教育存在缺陷 | 第38-40页 |
1.教育理念“重智轻德” | 第39页 |
2. 诚信示范不理想 | 第39-40页 |
3. 教育方式不适当 | 第40页 |
(五) 大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 第40-44页 |
1. 诚信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2.大学生诚信意志不坚定 | 第41-42页 |
3. 诚信道德失范 | 第42-44页 |
三、大学生诚信求职的实现途径 | 第44-61页 |
(一) 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 | 第44-47页 |
1.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 | 第44-45页 |
2.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 第45-46页 |
3. 强化大学生诚信体系管理 | 第46-47页 |
(二) 优化社会诚信环境 | 第47-52页 |
1.完善社会信用立法 | 第47-49页 |
2. 完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3.发挥政府在大学生求职诚信建设中的功能 | 第50-52页 |
(三) 健全高校诚信教育体系 | 第52-57页 |
1.加快高校诚信文化建设 | 第52-54页 |
2. 加强大学生求职诚信教育 | 第54-56页 |
3. 加强高校信用管理教育 | 第56-57页 |
4. 采用多种诚信教育方式 | 第57页 |
(四) 培养良好家庭诚信环境 | 第57-58页 |
1. 提高家长社会责任感 | 第58页 |
2. 提高家长思想道德素质 | 第58页 |
3.采取适当教导方式 | 第58页 |
(五) 促进大学生诚信理念内化 | 第58-61页 |
1. 努力提高诚信认知水平 | 第59页 |
2. 自觉增强诚信情感程度 | 第59页 |
3. 逐步树立诚信自律意志 | 第59-60页 |
4. 坚持养成诚信行为习惯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