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确定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7页
 1 立论背景第17-20页
 2 氮素水平对作物生物量和氮累积影响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氮素水平对作物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第20页
   ·氮素水平对作物氮累积量的影响第20-21页
 3 作物临界氮浓度与稀释曲线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4 作物氮需求定量模型的研究进展第23-26页
   ·作物氮吸收及其在氮需求定量模型中的应用第23-24页
   ·作物氮需求定量模型第24-26页
 5 作物氮营养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37页
第二章 氮素对花后棉株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及氮素利用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第37-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试验设计第38-39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39页
   ·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值的计算方法第39-40页
     ·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值第39-40页
     ·棉花氮素累积量和累积利用率第40页
   ·数据分析第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8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产量的效应分析第40-41页
   ·棉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第41-45页
     ·棉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第41-43页
     ·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动态模型的特征值分析第43-45页
   ·棉株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第45-46页
   ·棉花氮素累积利用率的动态变化第46-48页
 3 讨论与结论第48-55页
   ·讨论第48-50页
     ·氮素水平与棉花花后生物量第48页
     ·氮素水平与棉花花后氮累积第48-49页
     ·氮素水平与氮素利用率第49页
     ·氮素水平与棉花产量第49页
     ·棉花生物量与氮素累积特征值在生产中的应用第49-50页
   ·结论第50-55页
第三章 氮素对花后棉花地上生物量、氮素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第55-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试验设计第56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56页
   ·棉花生物量、氮素瞬时累积速率的计算方法第56-57页
   ·数据分析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3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地上部氮吸收、生物量的影响第57-59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氮吸收累积的影响第57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地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第57-59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59-60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第60-63页
     ·纤维长度第60-61页
     ·纤维比强度第61页
     ·马克隆值第61页
     ·伸长率第61页
     ·整齐度第61-63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3-69页
   ·讨论第63-65页
     ·棉花花后生物量累积与瞬时增长速率第63页
     ·棉花花后氮需求量与氮吸收量第63-64页
     ·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第64页
     ·棉花纤维品质第64-65页
   ·结论第65-69页
第四章 棉花花后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建立及在施氮量调控中的应用第69-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3页
   ·试验设计第70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70页
   ·棉花氮素营养有关指标计算方法第70-73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第70-71页
     ·棉花异速生长模型第71页
     ·棉花氮素营养指数第71-72页
     ·棉花临界氮吸收速率第72-73页
   ·数据分析第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79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建立第73-76页
     ·不同氮素水平下棉花生物量与氮浓度分析第73-75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异速生长模型的建立第75-76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验证第76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施氮量调控第76-79页
     ·基于棉花异速生长模型的施氮量调控第76-77页
     ·基于棉花氮营养指数的施氮量调控第77-78页
     ·基于棉花临界氮吸收速率的施氮量调控第78-79页
 3 讨论与结论第79-87页
   ·讨论第79-82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其它作物模型的比较第79-80页
     ·棉株地上生物量氮浓度的变化第80-81页
     ·氮营养指数(MNI)的应用第81-82页
     ·氮吸收速率的调控第82页
   ·结论第82-87页
第五章 棉花花后果枝叶生物量和氮累积特征及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研究第87-10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8页
   ·试验设计第88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88页
   ·棉花果枝叶氮素营养有关指标的计算方法第88页
   ·数据分析第8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8-96页
   ·棉花果枝叶生物量及氮素动态累积特征分析第88-91页
     ·棉花果枝叶生物量第88-90页
     ·棉花果枝叶氮累积第90-91页
   ·棉花果枝叶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确定第91-94页
     ·棉花果枝叶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分析第91-92页
     ·棉花果枝叶氮浓度与皮棉产量的关系第92-93页
     ·棉花果枝叶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及异速生长模型的建立第93-94页
   ·棉花果枝叶氮营养诊断第94-96页
     ·基于氮营养指数(NNI)的棉花果枝叶氮营养诊断第94-95页
     ·基于异速生长模型的棉花果枝叶氮营养诊断第95-9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96-103页
   ·讨论第96-98页
     ·棉花果枝叶生物量与氮累积第96页
     ·棉花果枝叶氮浓度与施氮水平和产量第96页
     ·棉花果枝叶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其他作物模型的比较第96-97页
     ·棉花果枝叶氮营养指数(NNI)与异速生长模型第97页
     ·棉花果枝叶最高、最低氮浓度稀释曲线第97-98页
   ·结论第98-103页
第六章 棉花蕾花铃生物量和氮累积特征及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研究第103-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4页
   ·试验设计第104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104页
   ·棉花氮素营养有关指标的计算方法第104页
   ·数据分析第10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4-109页
   ·棉花蕾花铃生物量、氮素累积动态分析第104-106页
     ·棉花蕾花铃生物量第104-105页
     ·棉花蕾花铃氮素累积第105-106页
   ·棉花蕾花铃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确定第106-108页
   ·不同氮素水平下棉花蕾花铃氮素营养诊断第108-109页
 3 讨论与结论第109-115页
   ·讨论第109-110页
     ·棉花蕾花铃生物量与氮素累积第109页
     ·棉花蕾花铃氮浓度与产量第109-110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应用第110页
   ·结论第110-115页
第七章 棉花临界需氮量动态定量模型的确定第115-1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6-119页
   ·试验设计第116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116页
   ·模型建立第116-119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动态变化模型第116-117页
     ·棉花瞬时氮吸收速率动态变化模型第117-118页
     ·棉花瞬时临界氮吸收速率动态变化模型第118-119页
     ·棉花氮累积动态变化模型第119页
     ·棉花临界氮累积需求量动态变化模型第119页
   ·数据分析第11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9-124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第119-120页
   ·不同氮素水平下棉花氮浓度的变化第120-121页
   ·棉花花后临界氮浓度值的确定第121-123页
   ·棉花瞬时临界氮吸收速率第123页
   ·棉花花后临界氮累积第123-124页
 3 讨论与结论第124-131页
   ·讨论第124-126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氮浓度的效应及其临界氮浓度模型第124-125页
     ·氮素吸收速率与累积第125页
     ·临界氮累积模型在氮素运筹中的应用第125页
     ·棉花临界需氮量动态定量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第125-126页
   ·结论第126-131页
第八章 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棉花花后氮动态需求定量诊断研究第131-1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2-133页
   ·试验设计第132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132页
   ·模型建立第132-133页
     ·棉花瞬时氮吸收速率模型第132页
     ·棉花瞬时氮吸收速率差值模型第132页
     ·棉花氮吸收累积模型第132页
     ·棉花氮累积亏缺模型第132-133页
   ·数据分析第1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3-137页
   ·不同氮素水平下棉花花后氮吸收速率及其适宜度诊断第133-136页
     ·棉花生物量累积特征值第133-134页
     ·棉花氮吸收速率第134-135页
     ·棉花氮吸收速率适宜度诊断第135-136页
   ·不同氮素水平下棉花花后氮素动态累积及其适宜度诊断第136-137页
     ·棉花氮素动态累积第136页
     ·棉花氮素动态累积适宜度诊断第136-137页
 3 讨论与结论第137-143页
   ·讨论第137-139页
     ·氮素水平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的影响第137-138页
     ·基于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氮吸收速率、氮素动态累积量诊断第138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在氮肥运筹中的应用第138-139页
   ·结论第139-143页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第143-157页
 1 讨论第143-148页
   ·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与氮素利用率第143-144页
     ·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第143-144页
     ·棉花氮素利用率第144页
   ·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第144-145页
   ·棉花临界需氮量动态定量模型与氮动态需求定量诊断第145-146页
     ·棉花临界需氮量动态定量模型第145-146页
     ·棉花氮动态需求定量诊断第146页
   ·棉花异速生长模型和氮营养指数第146-147页
   ·棉花产量与品质第147-148页
     ·产量与产量构成第147-148页
     ·棉花纤维品质第148页
 2 结论第148-150页
 3 研究展望第150-1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已投稿论文目录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产煮茧、缫丝生产设备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纺织企业筹资行为的税务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