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高强单板层积材的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3页 |
| ·国内外单板层积材的发展 | 第9页 |
| ·国内外单板层积材的应用情况 | 第9-10页 |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加工工艺方面 | 第10页 |
| ·材种与单板等级方面 | 第10页 |
| ·力学性能研究 | 第10-11页 |
| ·耐久性方面 | 第11页 |
| ·增强型单板层积材方面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 2. 模型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 ·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础 | 第13页 |
| ·各向异性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3-15页 |
|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工程弹性常数 | 第15-16页 |
| ·层合板的刚度 | 第16-18页 |
| ·经典理论下单板层积材弯曲弹性模量预测 | 第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 3. 预备实验 | 第20-26页 |
| ·材料的选择 | 第20页 |
| ·木材单板 | 第20页 |
| ·胶粘剂 | 第20页 |
| ·活性剂 | 第20页 |
| ·热压压力的确定 | 第20-21页 |
| ·涂胶量对单板层积材密度的理论影响 | 第21-22页 |
| ·预测模型中的数据测定 | 第22-23页 |
| ·单板密度的测定 | 第22页 |
| ·单板弹性模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页 |
| ·组坏结构的确定 | 第23-24页 |
| ·弹性模量的预测 | 第24页 |
| ·本章小节 | 第24-26页 |
| 4. 樟子松和马尾松表面改性的研究 | 第26-36页 |
| ·樟子松、马尾松表面润湿性 | 第26-31页 |
| ·固体表面润湿的基本理论 | 第26-27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马尾松单板接触角的测量 | 第27-28页 |
| ·樟子松单板接触角的测量 | 第28-31页 |
| ·樟子松、马尾松单板的红外吸收光谱 | 第31-35页 |
|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 第31页 |
| ·测试仪器及工作原理 | 第31页 |
| ·测试的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马尾松化学处理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4页 |
| ·樟子松化学处理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5. 制造工艺的研究 | 第36-55页 |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 ·材料 | 第36页 |
|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8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38页 |
| ·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流程 | 第38页 |
|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衡量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38-40页 |
| ·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 ·密度的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 ·极差分析 | 第40-41页 |
| ·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 ·静曲强度的统计分析 | 第42-45页 |
| ·极差分析 | 第43-44页 |
| ·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 ·弹性模量的统计分析 | 第45-47页 |
| ·极差分析 | 第45-46页 |
| ·方差分析 | 第46-47页 |
| ·水平剪切强度的统计分析 | 第47-50页 |
| ·极差分析 | 第48-49页 |
| ·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 ·浸渍剥离试验 | 第50页 |
| ·最佳工艺的优化 | 第50-53页 |
| ·密度 | 第51-52页 |
| ·弹性模量(MOE)与静曲强度(MOR) | 第52-53页 |
| ·水平剪切强度与浸渍剥离强度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6.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详细摘要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