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之处与重点、难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历史学考察:牛蒡、薹蒜、725 苹果的发展历程 | 第17-35页 |
第一节 牛蒡种植及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17-25页 |
一、牛蒡“亦药亦蔬”的历史演变 | 第17-19页 |
二、牛蒡种植及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19-23页 |
三、牛蒡加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薹蒜种植及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25-30页 |
一、薹蒜的种植历程 | 第25-28页 |
二、蒜薹外地市场的拓展 | 第28-29页 |
三、蒜薹产地市场的建设 | 第29-30页 |
第三节 725 苹果栽植及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一、725 苹果栽植的历程 | 第30-31页 |
二、725 苹果成为特色农产品的原因 | 第31-32页 |
三、725 苹果市场的发育 | 第32页 |
本章小结:新政策与新热情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经济学分析: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及农民收入的变化 | 第35-69页 |
第一节 生产技术的革新 | 第35-41页 |
一、牛蒡种植技术的革新 | 第35-39页 |
二、薹蒜种植技术的革新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 | 第41-47页 |
一、农——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 第41-45页 |
二、工——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变化 | 第45-46页 |
三、商——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农民收入的变动 | 第47-65页 |
一、特色农产品与传统农产品的效益比较 | 第47-49页 |
二、加工业与农民收入途径的拓宽 | 第49-51页 |
三、价格波动与农民收入波动 | 第51-65页 |
本章小结:新基础与新课题 | 第65-69页 |
第三章 社会学分析:社会劳动、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 第69-95页 |
第一节 社会劳动的变化 | 第69-74页 |
一、劳动力的多元化 | 第69-71页 |
二、劳动机会的扩大化 | 第71-72页 |
三、家庭劳动的社会化 | 第72-74页 |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 | 第74-86页 |
一、穿衣的变化 | 第74-76页 |
二、饮食的变化 | 第76-78页 |
三、居住的变化 | 第78-81页 |
四、出行的变化 | 第81-82页 |
五、婚丧习俗的变化 | 第82-84页 |
六、交往方式的变化 | 第84-86页 |
第三节 思想观念的变化 | 第86-93页 |
一、经营思想的转变 | 第86-87页 |
二、竞争意识的加强 | 第87-88页 |
三、时间观念的变化 | 第88-93页 |
本章小结:新生活与新观念 | 第93-95页 |
结语:发展特色农产品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 | 第95-101页 |
一、“普通”与“特色”比较:低水平与高效益 | 第95-97页 |
二、“异地”与“本地”比较:间接影响与直接作用 | 第97-98页 |
三、“以工代农”与“以工带农”比较:恶性循环与良性互动 | 第98-101页 |
大事记 | 第101-105页 |
参考资料 | 第105-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