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研究的启示--以苏州、徽州、四川传统聚落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课题研究的文化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的范畴 | 第1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苏州古村落简介 | 第17页 |
·徽州古村落简介 | 第17-18页 |
·巴蜀古村落简介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空间研究方法概述 | 第18-19页 |
·传统聚落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聚落审美理论的提出 | 第22-32页 |
·影响聚落审美的三个方面 | 第23-24页 |
·空间美学作用 | 第24-27页 |
·知觉与审美思维 | 第24-25页 |
·视觉美学 | 第25-26页 |
·聚落中的空间美学 | 第26-27页 |
·自然环境作用 | 第27-29页 |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第27页 |
·中国人的自然观 | 第27-28页 |
·聚落中的自然环境 | 第28-29页 |
·文化心理作用 | 第29-32页 |
·文化差异与审美差异 | 第29-30页 |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 第30页 |
·聚落中的文化价值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空间美学与设计 | 第32-58页 |
·总述 | 第33-34页 |
·序列空间设计 | 第34-41页 |
·布局中的序列 | 第34页 |
·规则序列与不规则序列 | 第34-35页 |
·聚落中不规则序列形成的原因 | 第35-36页 |
·聚落中不规则序列的组成 | 第36-41页 |
·公共场所设计 | 第41-45页 |
·场所感的营造 | 第41-43页 |
·聚落中的公共场所 | 第43-45页 |
·相似与相异空间设计 | 第45-48页 |
·空间相似性原理 | 第45页 |
·相似与区别 | 第45-46页 |
·聚落中的相似空间设计 | 第46-47页 |
·相似空间中的个体变异 | 第47-48页 |
·复合界面的设计 | 第48-53页 |
·界面在空间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聚落中的界面组成 | 第49页 |
·封闭的界面 | 第49-50页 |
·开放的界面 | 第50-51页 |
·当空间作为界面 | 第51-52页 |
·界面的开启与关闭 | 第52-53页 |
·尺度设计 | 第53-58页 |
·设计的尺度 | 第53-54页 |
·传统中的尺度概念 | 第54-55页 |
·聚落中的尺度 | 第55-58页 |
第四章 自然环境与空间设计 | 第58-68页 |
·天空的设计 | 第59-61页 |
·地面的设计 | 第61-63页 |
·风的设计 | 第63-64页 |
·水的设计 | 第64-65页 |
·其他自然环境的设计 | 第65-68页 |
第五章 文化象征与空间设计 | 第68-84页 |
·传统聚落中的民间文化 | 第69-70页 |
·民间文化在环境中的反映 | 第70-73页 |
·传统聚落中的风水观 | 第70-71页 |
·风水在徽州民居中的应用 | 第71-73页 |
·民间文化在空间中的反映 | 第73-76页 |
·苏州古镇的水乡文化 | 第73-74页 |
·徽州古村落的徽商文化 | 第74-76页 |
·四川古聚落的场镇文化 | 第76页 |
·民间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 | 第76-80页 |
·建筑类型的文化特征 | 第76-78页 |
·建筑格局的文化特征 | 第78-79页 |
·建筑色彩的文化特征 | 第79-80页 |
·民间文化在装饰中的反映 | 第80-84页 |
·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装饰 | 第80-81页 |
·苏州的建筑装饰与淡泊闲适、文人气质 | 第81-82页 |
·徽州的建筑装饰与文风家世、官运昌隆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9页 |
·总结 | 第85-87页 |
·空间研究成果解释 | 第85页 |
·空间美学设计系统 | 第85-86页 |
·环境美学设计系统 | 第86页 |
·文化象征设计系统 | 第86-87页 |
·成果归纳表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9页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附录二 图片目录 | 第91-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