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10-11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6页 |
·相关问题研究 | 第16-19页 |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 | 第21-32页 |
·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 第21-26页 |
·生态伦理学的内涵 | 第21-22页 |
·生态伦理学的结构 | 第22-25页 |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超越 | 第25-26页 |
·天人调谐一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 第26-29页 |
·整体论的哲学基础 | 第27页 |
·"道"、"技"之辩与技术限制 | 第27-28页 |
·"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 | 第28-29页 |
·自然资源价值观——县域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传统发展模式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 第29页 |
·县域循环经济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 第29-30页 |
·生态伦理与循环经济的整合与发展 | 第30-32页 |
第3章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的历史、逻辑与困境分析 | 第32-40页 |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发展困境 | 第32-35页 |
·中国县域的历史沿革 | 第32-33页 |
·中国县域经济模式分析 | 第33-34页 |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困境 | 第34-35页 |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缺失 | 第35-40页 |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的缺失 | 第35-37页 |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对县域资源的认识缺失 | 第37-38页 |
·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 第38-40页 |
第4章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问题的伦理重构 | 第40-49页 |
·县域生态经济伦理反思 | 第40-45页 |
·生态经济伦理的特殊本质及功能 | 第40-42页 |
·生态经济伦理的特殊本质 | 第40-41页 |
·生态经济伦理的功能 | 第41-42页 |
·重构县域循环经济与伦理相统一的维度 | 第42-45页 |
·基于生态观的县域经济的产业重构 | 第45-49页 |
·县域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45-47页 |
·县域产业合理布局与生态系统建设 | 第47-49页 |
第5章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伦理原则与伦理调节机制 | 第49-57页 |
·生态伦理规范下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 第49-52页 |
·处理好"经济"与"循环"的关系 | 第49-50页 |
·处理好"县域"与"循环"的关系 | 第50-51页 |
·处理好传统观念与现代方式的关系 | 第51-52页 |
·生态伦理对县域循环经济的调节机制 | 第52-55页 |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伦理原则体系 | 第52-53页 |
·生态伦理思想的调解机制 | 第53-55页 |
·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展望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