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 第10-12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四)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一、基本理论和概念 | 第17-26页 |
(一)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1. 循环经济的基本范畴 | 第17页 |
2. 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 第17-18页 |
3. 循环经济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制度均衡的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1. 制度的内涵 | 第19-20页 |
2. 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 | 第20-22页 |
3. 制度均衡与非均衡 | 第22-24页 |
4. 制度创新 | 第24-26页 |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分析 | 第26-38页 |
(一) 循环经济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的表现 | 第26-33页 |
1. 循环经济制度安排的需求状况 | 第26-28页 |
2. 循环经济制度安排的供给状况 | 第28-31页 |
3. 循环经济制度供求非均衡的表现 | 第31-33页 |
(二) 循环经济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的原因 | 第33-35页 |
1. 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 | 第33-34页 |
2. 制度供给过剩的原因 | 第34-35页 |
(三) 循环经济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三、实现循环经济制度供求均衡状态的对策分析 | 第38-56页 |
(一) 选择合适的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主体 | 第38-45页 |
1. 现阶段循环经济制度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38-40页 |
2. 各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因及利弊分析 | 第40-44页 |
3. 构建多元的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主体 | 第44-45页 |
(二)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方式选择 | 第45-46页 |
(三)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 第46-49页 |
1. 法律手段 | 第47页 |
2. 行政手段 | 第47页 |
3. 经济手段 | 第47-48页 |
4. 教育手段 | 第48-49页 |
(四)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 第49-56页 |
1. 针对政府的制度创新 | 第49-51页 |
2. 针对企业的制度创新 | 第51-53页 |
3. 针对公众的制度创新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