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导论 | 第9-14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核心概念界定:乡村教育 | 第10-11页 |
| (三)学界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正文 | 第14-45页 |
| 第一章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 第14-21页 |
| 一、时代体认:贫弱战乱的中国与乡村危机 | 第14-16页 |
| 二、乱象分析:伦理本位与职业分途 | 第16-18页 |
| 三、教育困境:水土不服的西式教育 | 第18-20页 |
| 四、个人背景:济世救民的个人理想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21-29页 |
| 一、乡村教育的对象与机构 | 第21-24页 |
| 二、乡村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 第24-27页 |
| 三、乡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评析 | 第29-36页 |
|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29-34页 |
|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36-45页 |
| 一、以教育为本改变农村面貌 | 第37-38页 |
| 二、乡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 第38-39页 |
| 三、综合改革全面解决农村问题 | 第39-41页 |
| 四、知识分子下乡担当农村教育重任 | 第41-42页 |
| 五、村民自治推动农村民主化进程 | 第42-45页 |
| 注释 | 第45-49页 |
| 参考书目 | 第49-51页 |
| 后记 | 第51-52页 |
| 科研成果 | 第52页 |